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隨筆砸談 > 正文
 

華爾街為何不懂中國網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6日 14:32 中國經濟周刊

  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華爾街,曾經制造了丁磊、張朝陽、陳天橋等諸多中國網絡業年輕富豪;但是,華爾街與中國互聯網業之間,仍然缺少真正的了解。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李萌/北京報道

  中國互聯網是在華爾街的質疑聲中跌跌撞撞成長起來的。

  華爾街,當今全世界最著名的街道,全世界的金融中心。誕生在此的納斯達克,無時無刻不在預告著全球的經濟氣候,牽動著財富名流們的敏感神經;這里一個數字的由綠變紅或者由紅變綠,很可能就決定了遠在地球某一角落的一個企業的生與死。

  從1999年中國內地第一家互聯網企業中華網在納斯達克上市,納斯達克已經為中國互聯網業制造了數個財富英雄,但是,這并不代表華爾街的分析師們認可和贊同中國的互聯網盈利模式。

  中國互聯網企業在納斯達克的命運可謂大起大落,如中華網憑借“中國概念”曾風光無限,與此同時,又有大半數中國網絡公司卻遭遇股票價格跌破發行價,甚至僅值幾毛錢的苦澀。

  在此動蕩命運背后,華爾街的分析師們的影響力不可忽略,他們曾將中國的互聯網業捧上過天堂,也曾將其貶入地獄。

  而中國的互聯網精英們也不信奉“沉默是金”,華爾街制造的財富英雄張朝陽、丁磊、陳天橋等,曾先后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同一種聲音:不要相信華爾街,因為他們不懂中國互聯網。

  網絡精英們這種用于警告業界和提醒自己的獨白,其言辭之義正、語氣之激憤、態度之強硬,充分體現了其不被理解之痛苦,有業內人士戲稱:“華爾街制造的這些中國網絡英雄們,已經不自覺的組成了‘罵’街俱樂部。”

  華爾街與中國互聯網之間,可能從一開始就缺乏彼此了解、相互請教。

  陳天橋加入“罵‘街’俱樂部”

  生意人的郁悶往往和財富直接掛鉤,而發泄郁悶的方式卻經常與常人無異。如果你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卻發現你兜里的錢少了60%還要多,就算你是中國首富,也免不了要發幾句牢騷。

  他就是中國首富,他在納斯達克的錢就比去年少了六成,他也終于發了牢騷,這個人就是盛大網絡董事長兼CEO陳天橋。

  “分析師坐在華爾街來分析中國發生新的產業——網絡游戲產業,并且儼然自居是這方面的專家,指導應該怎么做,未來不應該怎么做。實際上他們忘了,他們用來指導盛大的東西是兩年前我教給他們的東西,因為兩年前盛大做路演的時候,他們都不知道中國什么叫做網絡游戲,他們都不知道網絡游戲可以賺錢,是我告訴他們應該收月租費,應該做游戲系統。”

  “夏天已經到了,他們還在用冬天的規則要求我們,我們怎么能聽從一個根本不懂中國的事情的人告訴我們怎么做?他們要是真懂,中國企業不全得請他們過來當CEO了?”

  此時是2005年的12月27日,現場是“盛大家庭戰略之EZ POD成功上市”的慶功會,借著EZ POD的成功喜氣,陳天橋將沉悶已久的牢騷痛痛快快地發了出來,首開個人罵“街”之先河。

  陳天橋罵“街”事件發生之后,《中國經濟周刊》分別采訪了盛大和納斯達克中國區。出人意料的是,盛大新上任的新聞發言人諸葛輝和納斯達克中國首代勞倫斯潘竟態度出奇的一致:對此不予任何評論。

  事情還要追溯到半年前。

  2005年3月是個美麗的春天,起碼陳天橋是這樣認為。因為在3月,盛大成功收購了新浪19.5%的股份,隨即遠在納斯達克的盛大股票也因被市場關注而達到當年的最高價42.90美元。

  但短暫的春天過后,冬天似乎提前到來,自此盛大股價再沒有好的表現。盛大為了挽回股市頹勢,2005年11月底,盛大宣布在上季度為其貢獻了1.5億元人民幣收入的《傳奇》等三款游戲將免費運行。

  誰知,消息一出,卻引發了意想不到的結局——華爾街多家證券分析機構對盛大的未來表示了悲觀態度,盛大股價隨之連續暴跌,在消息發布當天,盛大股價跌幅就達到12.29%。粗略統計,由于宣布游戲免費所帶來的股價跌幅總共達到16%,市值損失2.3億美元。

  盛大在轉型 華爾街看不懂?

  陳天橋去年曾對記者稱,盛大能夠很輕松地在幾年內保持財務報表數字的增長以讓投資者滿意。

  但事實說明,讓華爾街的投資者滿意并不輕松。

  2005年8月11日,盛大發布了2005年第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盛大第二季度運營利潤為2.438億元(約合295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8.2%,比上一季度卻下滑4.0%;第二季度運營利潤率為45.2%,高于去年同期的38.9%,卻低于上一季度的51.1%。

  由于利潤額未達華爾街預期,第二天盛大股價應聲下跌9.33%。

  對此,陳天橋的回答是:公司處于轉型期,能夠在連續三個季度保持22%以上增長,已經實屬不易。

  但陳的解釋似乎并不能讓華爾街滿意,此后一連三個月盛大股價一路走低。

  盛大轉型,是陳天橋謀劃已久的決定盛大前途的“歷史性”的決策。但對其轉型,華爾街是不懂還是不認同?

  網絡游戲,曾是盛大當年賴以成家起業的金礦。但就是在“挖礦”的過程中,陳天橋看到了“礦井”的安全問題。

  長期以來,大型網絡游戲通常的贏利方式都是對游戲時間收費,玩家購買網游運營商的月卡和點卡獲得游戲時間。

  但隨著網絡游戲產業的發展和游戲產品的不斷增多,同質化現象不斷加劇,多數游戲都是在殺怪、練級、PK,毫無新意。加上今年《魔獸世界》的流行,更是分走了盛大《傳奇》的大批玩家。

  另外,“私服”、“外掛”盛行也成了盛大的心頭大疾。雖然盛大從經營網游業務伊始就開始和“私服”“外掛”進行不懈的斗爭,但N年過后,盛大發現,不論是自己“掛虎皮,扯大旗”組織清剿隊,還是花大錢逐個招安,都不能解決“私服”“外掛”從自己口袋里掏錢的“暴行”。

  數字則更能說明問題。盛大在11月10日公布的三季度財報中稱,《傳奇》已進入衰退期,三季度收入為1.55億元,比上一季度下滑33.5%;三季度平均同時在線用戶數為23.3萬,低于上一季度的38.1萬。

  顯然,華爾街的投資者和分析師們也看到了盛大來自外部競爭的威脅。

  “問題是,盛大是‘曇花一現’嗎?”美國咨詢公司BDA China的分析師鄧肯·克拉克提出了問題,“盛大在這方面看上去有些薄弱。” 克拉克還對陳天橋依靠盛大品牌的電視機頂盒(也就是盛大盒子),進軍大眾娛樂業的大膽舉措表示懷疑。

  種種議論導致了投資者信心的動搖,2005年8月至11月,盛大股票的市值縮水了幾乎一半。

  免費并不“敗家”

  2005年11月底,盛大宣布旗下三款大型游戲免費運行。

  盛大認為,雖然《傳奇》一般的游戲項目免費,但盛大提供的闖天關、鍛造、商城等其他增值應用服務仍需付費。且盛大還保留了一定的服務器進行收費服務,與電信運營商的分成條款不變,仍按照注冊人數分成,對渠道商的影響也不大。盛大預計,《傳奇》免費后,未來同時在線用戶數量和市場份額會有增長。

  “免費不等于我沒有收入。只是我的收入來自增值服務了。《泡泡堂》這類游戲也是免費的,但我們靠出售個性化的虛擬道具,現在每天還有70萬元的收入。”陳天橋說。

  “盛大最早的用戶,都是對網游比較忠誠的、愿意付費的網民。但現在網游同質化的產品很多,用戶需求已經改變,所以相應轉變贏利模式勢在必行。”陳天橋認為,雖然網易、第九城市仍在沿用網游收費模式,但盛大的收獲是贏得了幾千萬用戶,這些用戶將能支撐增值服務的贏利模式,同時也會為盛大家庭戰略提供堅實的用戶基礎。

  但華爾街的分析師們卻并沒有對這步棋產生好感,他們認為,2005年第三季度《傳奇》的營收雖然下降到1.55億元人民幣,但依然占到盛大收入的31%,如果游戲免費,盛大必然損失慘重,與其說是“轉型”,不如說是“敗家”,決策失誤。

  也正是分析師們的冷眼,直接導致了盛大股價的大縮水。

  如果事后來分析,那么一個較為明確的判斷就是:充分自信的陳天橋在與華爾街“高手”過招的時候,過高的估計了對方的理解能力以及他們與自己的默契程度,同時又堅持“表演”,于是后果便成了:不但對手不明白,觀眾也都哄了場。

  新概念的救贖

  陳天橋也許早在創業之初就看到了“吊死在一棵樹上”的威脅,唯恐“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死規成為項上之刀,于是在2005年就拋出了自己的“家庭娛樂戰略”計劃,首先推出的就是“盛大易寶EZPod”。EZPod是一種針對終端PC消費者推出的寬帶娛樂門戶軟件,同時包括專用遙控器和紅外接收頭。

  “用戶對即時內容(InstantContent)的需求已經成長起來,盛大的EZPod正是滿足這一新興需求的。”陳天橋在2005年12月27日的上市推介會上介紹說。

  同時,盛大將EZ系列產品定位為“細分市場的PC、消費電子產品”,并且提出,除家庭外,盛大已發現了一個更龐大的市場,將來會為網吧、酒店、證券等行業提供定制化服務及產品。“就像盛大盒子整合軟硬件及內容針對家庭一樣,盛大正在研發針對網吧、酒店等的終端產品。”

  盛大的策略是,將EZPod作為教育市場的先遣產品,自己消化幾千萬PC存量用戶市場,同時吸引更多PC廠商分享增量市場。

  媒體通篇累牘的報道之外,又傳來IT國際大腕——英特爾承諾2006年為盛大銷售50萬套EZ Pod的好消息。至此,華爾街似乎總算有點相信陳天橋了,因為從2005年12月27日開始,盛大股價開始止住頹勢,一路上漂。

  對這一結果,陳天橋顯得志得意滿:EZ Pod成功上市,證明他領導下的盛大轉型策略是正確的,并為下一步基于客廳的“EZ Station(盛大盒子)”、基于移動終端的“EZ迷你”正式上市銷售拓展了市場空間。

  就在這場“盛大家庭戰略之EZ POD成功上市”的慶功會上,沉悶已久的陳天橋借著EZ POD成功的喜氣,痛痛快快地大發了一通“牢騷”,罵了回“街”,說出了文章開頭的那段“經典”發言。

  不過,盛大股價止跌反彈,真的是因為華爾街理解和認同了盛大轉型,還是僅僅因為英特爾看中了盛大?

  華爾街需要來自中國本土分析師的聲音

  每一個從“融資河溝”里爬出來的中國企業的老總,在追求美國上市之前,都會產生這樣一個幻想:上市成功,就意味著得到了一個盛滿了資金的“水庫”。

  但“水庫”里的“水”卻遠不像他們想象的那么平靜無瀾,而是恰恰相反的躁動不安。這種躁動,使水庫的閘門變得不那么好控制,水也時時刻刻會漏出去。

  “網絡股是一種成長型股票,不像電信、石化等傳統公司,每年的增長越來越接近自然增長,對投資者的回報也相當清楚。”互聯網分析師呂偉鋼介紹說,對成長型企業起決定性影響的不可預期因素很多。對于未來業績的把握,投資者更多傾向于投機行為,愿意承擔風險獲取更大利潤,所以靈敏度高,一有風吹草動就彈性反應特別大。這也就是網絡股股價容易大升大跌的原因,它和行業特征,以及投資者群體特征、心理有很大關系。

  美國作家霍華德·庫爾茨在他的《股市發言人》一書中寫道:“競賽每日周而復始,令人目眩。股價、公司的紅利和幾百萬筆個人投資左右著股市的行情。而在這無止境的喧囂中,你究竟可以相信誰呢?”

  “事實上,美國就要被淹死在財經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了,任何一個渴望在股市中遨游一番的人都可以迅速從世界各個角落的同站中下載成百上千的統計數據、分析報告、方案規化和各種故作權威狀的評論。” 霍華德寫到,“問題在于許多此類消息和建議都明顯地自相矛盾,一些專業人士為持續上漲的牛市拍手叫好,可就在同一條街的拐角處,卻有人警告說股市可能要崩盤。”

  其實,無論是納斯達克還是中國的深市、滬市,股票分析師的能力和能量并不總是般配,其能量之大也常常超出判斷準確度。但事實是,納斯達克的投資者們對于分析師們的信任,往往超過了對企業本身的信任,尤其是那些與國際投資者缺乏溝通的新銳又有個性的中國企業。

  不過,中國企業的新銳代表們也并不信奉“沉默是金”,2005年9月舉辦的“西湖論劍”論壇上,網易創始人丁磊就警告中國網絡企業家:“中國互聯網企業家如果想自己從事企業經營活動的話,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判斷,不要迷信一些華爾分析師或一些顧問。許多的華爾街的分析師并沒有完全了解中國市場,他們總是想用美國的方法去思考一個公司。”

  “另外,華爾街分析師們并不是企業家出身,而且絕大部分都沒有管理經驗。事實上,與華爾街打交道的人或企業中,有很多在華爾街分析師的指揮棒下犯了很多錯誤。”

  搜狐CEO張朝陽也曾抱怨:“華爾街投資者并不是中國互聯網(搜狐)的用戶,因此他們不能認識到中國最有價值的網站(指搜狐)的真實價值,致使其股價長期被低估。”

  也許華爾街的分析師們真的不了解中國的企業有多么優秀和有前途,不了解張朝陽、陳天橋們在做著前無古人的壯舉,不了解來自于中國的突破與創新,但美國投資者們卻十分信賴這些分析師。

  素有“網絡皇后”之稱的摩根斯坦利公司分析師瑪麗·米克(Mary Meeker)在2005年9月12日發表了題為《中國互聯網》的研究報告,高度評價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前景,一時間成為投資者的“入市指南”。

  但隨后就出現了其他意見,“投資者應該認識到,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這一產業的成功是必然的。”加州一家知名理財機構的投資顧問談到對中國互聯網股票的看法時說,但是由于體制、制度等各方面的原因,每家公司的情況都不相同,所以無論“明星”分析家們說什么,“投資者還是應該從長遠考慮,把注意力放在這些公司的經營與盈利情況上”。

  “華爾街關于中國的爭論無休無止,問題就出在沒有中國本土的經濟師能到華爾街寫文章,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股票已經有了十幾只,卻沒有一個中國本土分析師能加入到華爾街的分析行列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互聯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呂本富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中國這樣的人才是急缺的,既能寫文章又能讓美國人懂、能接受。”

  “華爾街的那些經濟師怎么可能讀懂中國企業?他們只能根據美國的經濟史和對中國市場一知半解的東西來預測甚至猜測,研究報告的水平當然無法恭維”,呂本富評價說。

  網易和搜狐曾經的痛

  如果把陳天橋這次代表“中國概念股”所發的這通牢騷,跟以前張朝陽、丁磊、馬化騰等“腕兒們”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講過的類似語錄串聯在一起就會發現,一個“圈子”正在形成,一種思想已經誕生,并正在與華爾街抗衡。

  在過去幾十年中,華爾街從一個美國的股票交易場所,發展成為全世界的金融中心,所以,“華爾街不生產任何一雙鞋襪、一張桌椅、一臺電腦等可見產品,但華爾街的高樓大廈卻個個富麗堂皇”。

  剛剛問世30多年的電子交易股票市場——納斯達克股票市場,在華爾街上并沒有一個固定的交易場所,但其交易規模已在近期超過了老牌的紐約股票交易所。通過與歐洲、亞洲等地的股票交易結構合作,納斯達克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金融交易市場。世界各地的投資者通過先進的電腦通訊網絡,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操作任何國家的股票及其它證券。

  從1999年到2005年,包括中華網、新浪網、網易、搜狐在內的十幾家中國互聯網企業的股票落戶納斯達克,同中國的其他行業企業一樣,他們都經歷了股市的起起伏伏,感受了納斯達克為其帶來的快樂與痛苦。

  美利堅民族特有的開放和敢作敢為的拓荒精神,在華爾街上卻蛻化為空前的循規蹈矩和謹小慎微,甚至因此讓外來者誤讀為“蠻橫無理”。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企業才對華爾街發出了自己不同的聲音。

  早在網易、搜狐上市之前,就有華爾街分析師認為,網易和搜狐上市將“受到冷遇”,分析原因,除了其部分業務因政策原因無法上市造成影響外,在投資者眼中,大多數亞洲網絡公司無法實現贏利,“盡管中國網站可以掙到錢,但要產生利潤需要兩到三年”。

  由于對網易經營模式的不認可和對領導層的不信任,華爾街的分析師對其冷眼相待,網易股票曾一度跌至0.6美元(目前為60多美元)。

  出乎華爾街的意料,2002年8月份,網易二季度報表率先實現了盈利,這是三大門戶網站歷史上頭一次,而更難能可貴的是業績增長不是來自華爾街緊緊盯著的廣告收入,而是來自短信、網上游戲等新領域的收益。

  “中國的互聯網發展和美國的模式不盡相同。特別是網易,做了很多特別中國化的產品和經營,吸引客戶通過短信下載圖片、鈴聲等移動增值業務,美國的華爾街的投資人包括分析師就不怎么特別理解了,當然判斷自然失去準確。”呂本富如此評價。

  此后網易股價大幅上揚,很多相信華爾街分析師的投資人后悔得捶胸頓足。“這就是損失,”呂本富說,“分析師失去了揚名的機會,而投資者則失去了賺錢的機會。”

  “跟著華爾街投資人走,就會倒霉,以前搜狐跟著他們的指揮棒,投資人不認可搜索引擎和即時通訊的價值,搜狐為了報表,沒有對此加大投入而喪失了長遠發展的機會。”回憶起過去的情境,張朝陽依然痛心,“華爾街三年前能把搜狐的股價打到1美元以下,事實證明他們犯了個大錯誤,現在他們又在犯同樣的錯誤。”作為當事人,張朝陽的感悟也許更有代表性。

  (輔文)中國互聯網真的不在乎華爾街嗎

  ★文/通揚

  面對納斯達克市場上自己公司一直無法上揚、甚至持續下跌的股價,盛大、搜狐、百度的高管們幾乎發出異口同聲的口號:“華爾街分析師不了解中國情況,而我們不會按照股價的表現而確定公司戰略”。然而,他們真的做到言行一致了嗎?

  先說盛大。盛大董事長兼CEO陳天橋去年12月在接受采訪時強調,正是他教會了華爾街的分析師們怎么看中國的網絡游戲贏利模式,而華爾街的這些人到現在還停留在兩年前的認知上,因此他們對盛大股價的判斷是不準確的。當時,盛大的股價持續下跌,已經到了15美元左右,接近2004年上市之初的水平,而直到現在,盛大股價仍然在這一價位徘徊,離歷史最高點45美元相去甚遠。

  雖然陳天橋口口聲聲不認同華爾街分析師對其股價的判斷,但盛大的實際行動反映出它們對公司的股市表現仍然非常看重。早在去年10月份,盛大就宣布了一項最多5000萬美元的股票回購計劃,這一計劃一經推出,盛大股價便應聲回漲5.7%,雖然這項計劃未能扭轉盛大股價下跌的頹勢,但至少表明,盛大對其股價下跌并非像陳天橋自己說的那樣不在乎。

  同樣的例子出現在搜狐身上。去年10-11月份,搜狐股價一直在15美元左右的低價位徘徊,不少媒體認為這是搜狐主業不明所致,對其股價的低迷提出質疑,但搜狐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朝陽則表示對股價并不關注,他強調如果說美國公司的股價跟其業務關聯度是50%的話,那么中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股價跟業務的關聯度只有10%。

  幸運的是,在搜狐戰勝新浪,拿下08年奧運內容贊助商的身份之后,搜狐的股價一路攀升,目前已經達到20美元之上。而這個時候的張朝陽,再也沒有對媒體發表什么股價跟業務關聯度只有10%的言論,據此推斷,在老張看來,那樣的結論只在其股價下跌的時候才適用。

  跟盛大、搜狐相比,納斯達克的中國概念股新貴百度同樣上演了一出這樣的好戲。上市首日曾創造股價大漲353%奇跡的百度股價在去年9月15日出現暴跌32美元的現象。針對百度股票的這一表現,百度副總裁的表態與張朝陽如出一轍:“股價的變化不以公司的意志為轉移,股價不應與公司業務對應”。

  然而在短短4個月之后,百度不關心其股價變化的這一表態就被自己的實際行動所打破。1月6日,百度宣布已經打通所有中文互聯網支付平臺,并將嘗試向個人用戶收費。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明顯是百度在收入情況達不到投資者預期的情況下,希望開拓贏利渠道的表現,換句話說,正是股價達不到投資者預期后的持續下跌促使百度做出了向個人用戶收費的決定。

  綜上所述,面對公司股價的變化,盛大、搜狐、百度,他們真的做到不在乎了嗎?

  (評論)學會讓華爾街讀懂你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李萌/北京報道

  想當初,中國互聯網企業幾乎照搬了美國的互聯網模式,如推崇的是“吸引眼球”的經營理念,信奉賺取廣告收入的商業模式,但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卻因此遭受了來自華爾街的冷眼和寒冬。

  現在,中國的互聯網業正在成熟,并形成了獨特的商業盈利模式。

  中國互聯網已經完成革命

  “互聯網拒絕大而全,沒有哪家上榜網站敢于聲稱自己是贏家通吃,只能是在各自最擅長的專業領域里淘沙挖金,比如263、FM365等早已經退出門戶網站的競爭,而新的聯想網站的經營模式注重于與業務、營銷、客戶的緊密聯系。”呂本富在自己的《網絡經濟模式綜述》中如此描述現今的中國互聯網。

  “三大門戶的復蘇也不是簡單的回到過去,”,比如新浪以企業服務為一大特色,而其他的已經朝專業服務和網絡服務的領域發展。以前說互聯網只有第一,沒有第二,那時的網站只是一個個COPY,當然無法存在第二;而現在的一、二、三、四再也難以簡單的排名,我們能夠統計網站的影響力、瀏覽量,評價網站的商業模式、成長性和戰略價值,但是沒有誰必然是第一,是勝者,“這也微妙的意味著網絡的應用結構發生巨變,而真正的主力已經開始集結。”

  許多網站創新了電子商務模式,如專注于QQ聊天的騰訊、網上招聘的前程無憂、網上訂票的攜程旅行,不管是提供了全面、及時的信息(新浪),還是創造了娛樂方式(聯眾等),還是降低了交易成本(阿里巴巴等),網站們都在經營自己獨特的“賣點”。

  “需要將現有的網絡內容市場細分才可以充分讓用戶享受到更為精致、特色的服務”,近年來潛心經營QQ的騰訊公司CEO馬化騰這樣闡釋對網絡市場細分化的理解。

  以新浪、網易、搜狐為代表的門戶、以百度、Google為代表的搜索引擎、以騰訊QQ為代表的即時通信、以易趣為代表的電子商務拍賣網站和以盛大網絡和第九城市等為代表的網絡游戲公司,經過了5年的演變,已經逐漸明確了自己的商業模式。

  中國的互聯網業在經營模式、經營理念到盈利方式都已經全面刷新,更加地適應中國的國情和市場形勢,但華爾街的分析師們似乎還在“食古不化”。

  “對于美國有過的模式,比如51job、攜程網、百度,在上市之初就被華爾街看好,上升的得很快,雖然后期也有擺幅,但只要是有美國模式可以參照,價格的維持就沒什么問題。陳天橋一直在做從網絡游戲的轉型到家庭娛樂中心,搞‘盒子’,業績暫時下來了,華爾街就看不懂了。”呂本富對《中國經濟周刊》如是說。

  但商業模式的誕生和收入增長存在一個時間差,比如說網絡廣告誕生于網絡經濟發展之初,但到了2005年美國網絡廣告才達到130億美元左右,才進入鼎盛,成為網絡經濟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其實,如果按照美國的邏輯,那中國互聯網業現在早就不是這個樣子,如美國,門戶也只有一家兩家,像雅虎;臺灣地區就一家,而中國大陸就有五、六家,因為中國的網民多市場大。如果完全按照美國的邏輯,肯定是TOM也要賣,SOHU也要倒閉,最多只有一家新浪還存在。”呂本富如此調侃。

  誰的地盤?誰做主?

  有業內人士曾經分析說:“互聯網并非國產,而是美國人的概念,是華爾街資本的玩物。曾經,美國就是互聯網的代名詞,互聯網的天一直被美國人、被華爾街所獨有,中國的互聯網產業也一直聽命于華爾街的指揮。”

  的確,中國網絡業的發展,主要依托于國外風險資本市場。盛大在上市之前,也是依靠來自海外的風險投資。

  不但如此,由于作為一個有著相同優勢和類似資質的群體,在華爾街上市的中國互聯網企業往往存在著某種聯帶效應,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就在盛大宣布網游免費導致股價大跌的同一天,受其影響,網易、新浪、九城、騰訊等企業的股價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市值下降總值數十億人民幣。

  而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才讓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開始顯得更加親密,步調更加一致。從“西湖論劍”上眾人對華爾街眾口微詞,到陳天橋也加入“造反”陣營,抵御“外侮”對這些在美國上市企業老總來說,成為了難得的共同話題。

  不過,“盈利是金”。從當初對搜狐、前段時間對百度的追捧也可以看出,華爾街對中國互聯網企業青睞的原因主要在于其高科技元素所引發的市場前景,以及其所在的巨大市場孕育出的盈利能力。而這一切,都要有具體的盈利計劃和相應的策劃體系。

  網易上市之初就跌破市值的尷尬,也正說明了這一點。面對眾多的中國互聯網上市企業,投資者將更加謹慎,更加關心企業是否可以實現贏利以及何時能實現贏利,“我們更希望投資于具有水源性的網絡企業”,證券投資機構水晶基金合伙人當時的一段話充分的注解了華爾街投資者的心態,“我們不再看好只有模式沒有贏利前景的企業。”

  “就像月球上的人要在地球上生活”,東方高圣投資顧問公司互聯網顧問呂愛兵向《中國經濟周刊》解釋到,不能說華爾街不了解中國市場,而是他們的理解思路跟國內不一樣。美國的企業對商業計劃書非常重視,很認真地按照計劃書來走,分析事也根據計劃書和完成計劃的情況作出分析,但同樣的事,中國企業就很難做到。

  “因為國外的規律是可遵循的,而中國沒有規律,經濟增長也好,發展模式也好沒有一個規律可循。美國資本主義發展了幾百年,到如今已經非常完善,企業也都照規矩發展。而中國市場的情況瞬息萬變,你要中國企業制訂規劃、計劃實在太難了,分析師也好投資者也好自然會覺得無法預計,把握不住心里沒底。當自己的經濟思想根深蒂固了以后,自然會對中國這種新的模式不理解。”呂愛兵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華爾街對網游免費事件的態度,更能說明問題。與不是很有把握的前景和預期相比較,投資者們關心的是美國式的實在的盈利數字和虧損額度,盡管前途可能一片光明。我們的經營者們應該學會如何才能吸引那些投資者游移不定的眼球。努力發展業務,規范管理,贏得分析師和投資者們的認可才是致勝法寶。

  “國外投資分析者的話也并不是一點道理也沒有,他有的是對整個世界互聯網產業發展大勢的整體判斷,從而對中國的互聯網產生自己的視角。你不能完全否認對方的話,既然你到美國去上市,你就不可能不理他,因為他畢竟是主流,”呂本富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而且他們的分析也是有既定的模式和算法的,也許對中國市場不是那么靈驗,但總體上還是有道理的,畢竟他們要老道的多。”

  那么中國企業怎樣才能讓分析師們改變態度呢?

  “要讓名人說話,權威人說話。比如中石油上市,股票低了四五年了,索羅斯一句話:該買中石油的股票了,股價一下就大漲了”,呂學兵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股票要得到華爾街的認可,企業就要和對華爾街有影響力的名人結合在一起。比如你的股東是商業名流或是投資大家,又或者你的管理者中曾有過驕人的跨國企業治理經驗,股票很容易得到認可,因為信賴產生了,文化的隔閡與理念的差異也可以借此磨合。”

  但歸根結底,企業好才是真的好,“透明的經營,良好的業績,豐厚的分紅,你還怕他不買你的股票么。”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