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與技術的共同進步,才是社會前進的推動力,沒有制度的技術,行之不遠。
本周大事件,國家領導人齊聚全國科技大會現場,為打造創新國家身體力行。
說起中國的科技發展,不得不提一個叫李約瑟的英國人,他以西方人的角度對中國的科技史做了一次梳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是對中國人自信心的提升,因為李約瑟在其著
作中認為,中國人為世界科技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李約瑟也提出兩個問題,始稱李約瑟難題:第一,為什么中國在前現代期,能夠產生遠遠領先于其它國家的文明;第二,為什么在現代,中國在科技上卻落后于外部世界。
對這個難題的解法,眾說紛紜,早先有一個很流行的觀點,叫“高水平均衡陷井”,大意是說因為中國社會發展到近現代,人太多,所以對技術改進的需要很低,于是就沒人搞發明了。
這么說顯然沒有道理,中國農民再實誠也知道,人的力氣還沒驢大呢,更別說農機了。農村問題專家杜潤生,講過這么一個故事,七十年代中后期,農民自發搞小生意的勢頭越來越猛,于是各地開始割資本主義尾巴。一日,某縣長發現一農民開著拖拉機干私活,于是開著吉普車狂追,趕上之后,縣長說,要不是開汽車,我還真攆不上你呀。農民憤憤地回了一句,你都知道汽車比拖拉機快,我就不知道拖拉機比馬車快?
經濟學家林毅夫對李約瑟難題提出了自己的解釋。林認為前現代期的科技以簡單的發明為主,中國人口多,所以這方面有優勢,但現代的科技以數學表述及可控實驗為主,對人力資本要求極高,而在近現代中國大興科舉,大家都投身八股,沒人愿意在受這方面教育上下功夫了,所以就落后了。
當然,林也是一家之言,但有一點我同意,技術的進步不是靠幾個科技狂人鉆在地窯里能搞定的,它必須有制度的支撐。學過法律的人都知道,英國之所以有工業革命,或許離不開《安娜法》,這部全世界第一部專利法,使人們對于參與風險極大的科技創造,有了基本的信心,從而才如馬克思所形容的那樣,資本象是從地下冒出來的一樣,創造了種種奇跡。
試想,如果此時中國的鹽商們發現投資生產電燈、無線電發報機既能賺錢,又有保障,還用得著去捐什么官嗎?
現在沒科舉了,所以,盡管不時會有幾個文人跑出來,到處勸人去學經,但多數人還是教育孩子,“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僅是如此,中國的科技就能進步了嗎?看看滿大街到處賣盜版碟盜版軟件的小販,看看那些東拼西湊除了能混職稱,再無其它價值的所謂科技成果,我以為,李約瑟難題仍無最終解。
制度與技術的共同進步,才是社會前進的推動力,沒有制度的技術,行之不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