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的雜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6日 13:38 和訊網-《財經》雜志 | |||||||||
□ 汪朗/文 世上之物,本無常值,一旦稀缺,往往貴重。官員、經濟學家甚至毛驢,皆如此。 清人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自秦以上傳記無言驢者。意其雖有,而非人家所常畜也。”據專家考證,毛驢最初出自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從邊疆引入內地,大約在三千多年
不過,地位貴重之毛驢,除了嗓門宏大,拉車載物的本事到底有限,于是不免惹來物議。《史記日者列傳》已有評價:“故騏驥不能與罷(疲)驢為駟,而鳳凰不與燕雀為群,而賢者亦不與不肖者同列。”給毛驢們打分甚低。 東漢末年,毛驢又大大風光了一回。據《后漢書》記載,漢靈帝曾經“于宮中西園駕四白驢,躬自操轡,驅馳周旋,以為大樂”。老大率先垂范,于是王公大臣競相坐起了驢車,使得毛驢再度成為稀缺資源,“賈與馬齊”。對此,有人頗不以為然,認為“夫驢乃服重致遠,上下山谷,野人之所用耳,何有帝王君子而驂服之乎!”并認為后來董卓陵虐漢室,就是漢靈帝和驢套近乎的報應。此論一出,毛驢在官場之上再無出頭之日。 平心而論,毛驢之個頭氣力雖不及馬騾,但是吃苦耐勞,也不講究伙食標準,特別是在崎嶇山路載貨馱人,往往非驢莫屬。只要不硬性拔高,其性價之比并不低,因而三國時毛驢已用于運輸,唐代還在陜西一帶設立牧場,大規模繁殖驢、騾。至今,關中驢仍是優良品種。 唐代長安毛驢,常與失意文人相伴,杜甫便在驢背上消磨過許多時光。他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對此有著具體描述:“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長年騎著個瘦驢跟在當權者的馬屁股后面吃灰,滋味自然不好受。不過,若無這番經歷,詩圣恐怕也難修煉成詩圣。八抬大轎之中,只能生產御用詩人。 杜甫所騎,是私家之驢還是出租之驢,無從知曉。不過,清代京城則確有“驢的”可打。道光時人楊敬亭在《都門雜詠》中,對此有具體記載:“一城三里踏沙塵,十個猴頭受雇緡。來往最多天下士,也應駝著作詩人。”當時京城俗語,把一文制錢稱作一個猴頭,相當于現在的一兩角錢。十個猴頭打“驢的”,可以跑三里地,價格不算高。只是,由于“驢的”載重有限,司機只能跟著毛驢一溜小跑,比較辛苦。其時,京城和通州之間還有無人駕駛之長途“驢的”,旅客只要交足銀兩,便可自己騎上毛驢直達目的地。如果某個壞小子想在半路將驢趕入小道,劫持轉賣,毛驢便會將其掀翻在地,揚長而去。因為跑這條線路的毛驢都是喂熟了的,只認大道兩頭站點,名曰對槽驢。 比光屁股驢略高級些的,是驢車,好歹有個車棚子可以遮陽擋雨。不過,當時官員雖然俸祿有限,但其他名堂不少,因而多數都能拴個馬車騾車代步,打這種“驢的”的,和早年間的驢子一樣稀罕。據《清代名人軼事》記載,道光年間的刑部尚書戴敦元,一次下大雪時,當街攔了一輛“驢的”上衙辦公。下車時,戴尚書脫去雨罩露出了官帽上的紅頂子,“御者大驚,將棄車而逃。”因為從沒見過部長打“驢的”的。從此,戴敦元便有了個外號——驢車尚書。戴部長屬于高官中的異類,喜歡讀書,卻不太會撈錢,故而還有另一個外號——破敗書櫥,“以公萬卷羅胸,而粗服敝車,外觀極寒儉也”。 如今,京城“驢的”早已為轎車所取代,一般百姓可以隨便打。但是夠級別干部“打的”的,還是少,畢竟不如公車方便排場。我有一老領導,后來成了正部級,但仍不改文人氣質,在位時退休后,外出并不憚坐出租。一次他“打的”去參加“兩會”,還在長安街就被警察攔下來了,說是開會期間出租車不得靠近人大會堂。于是他便樂呵呵地步行走入會場。還有一次,他“打的”回家,到了部長大院門口,“的哥”無法相信這個不修邊幅的老人會是“尚書”,琢磨半天甩出了一句話:“您過去是個‘頭兒’,現在是個‘老頭兒’,對吧?” 從出租車司機的言行可以看出。盡管“頭兒們”坐出租仍是新鮮事,但社會畢竟在進步。因為“御者”得知搭載之客是“頭兒”時,只是小怪而非大驚,更沒有“將棄車而逃”,還能隨意調侃兩句。 “老北京”講話——“知足吧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