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什么勤奮努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5日 10:00 《中國電子商務》雜志 | |||||||||
王涌/文 有什么能解釋那么多的人在為“過屬于自己的生活”而煩惱和奮斗時所具有的恐懼與狂熱呢?在工作至上的世界中,有誰還為閑暇保留或要求一些空間呢?人們陷入了“閑不下來,目的就是為了能悠閑”的狀態中。緊張、焦慮、亢奮和厭倦24小時地在體內交互流竄。
快速變化的世界和各種競爭的加劇,似乎讓人無法避免變成一個完全的工作奴隸。2005年9月網易前任CEO38歲的孫德棣去世,2004年4月愛立信中國總裁54歲的楊邁心臟驟停突然辭世。擁有財富和地位的名人驟然死亡,讓人們開始關注過勞死。在一般人的生活層面上,近兩年來,我也不斷地聽到身邊的朋友說到他們的朋友“誰誰30多歲,上著班就突然倒下,死了”。 近25年來,汽車、通信技術和網絡產業給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效率和速度,人們追逐著這種變化,并尋求著自己的位置。過勞死只是這種加速變化的一個極端縮影。中國人從緩慢的時間流淌中加速陷進匆促而功用性的時間中;蛟S勞動之苦太能讓人忘卻命運了,所以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說,人生來就是勞碌命!20年前他就擔心,“未來的危險將莫過于空閑太多! 布羅代爾擔心的前提其實是,空閑被扭曲理解為無所事事。而空閑的本質含義應該是閑暇、是悠閑,它與無所事事完全不同:無所事事的人心情是郁悶的、覺得無聊,并且不斷地尋找他所缺少的動力,悠閑的人卻是處在“沉靜”狀態里去觀看和傾聽這個世界。在功利的追求中,人們習慣將任何不能被歸納為“有用”的東西認定為是無用的。 在我也不斷地被卷入工作至上的狀態中時,我常常想起一個有洞見和智慧的老人米蘭·昆德拉和他的作品《緩慢》。這老頭在《緩慢》里不停地低語:“為什么緩慢的樂趣消失了呢?以前那些閑逛的人們到那里去了?那些民謠小曲中所歌詠的漂泊的英雄,那些游蕩于磨坊、風車之間,酣睡在星座之下的流浪者,他們到那里去了?他們隨著鄉間小路、隨著草原和林中隙地、隨著大自然消失了嗎?” 在寫作中,昆德拉想起了三十年前一位臉色嚴峻但又熱心的美國女人,一個性學權威,為他上了有關性解放的一課(只有冷冰冰的理論),在她的演說中重復最多次的就是“性高潮”這個詞,他算過了:四十三次。老頭多年后頓悟了:對“性高潮”的崇拜其實是清教徒式的功利主義投射到性生活上所產生的;效率勝于閑情,性交被簡化為直達爆炸性的興奮狀態而必須以最快速度超越的一個障礙。 昆德拉還很排斥汽車——綠色草地被密如織網的道路所吞噬,可以駐足欣賞風景的小徑被高速公路消滅;他恐懼速度——速度是技術革命獻給人類的一種迷醉的方式——傾身跨在摩托車上的騎士只專注于正在飛躍的那秒鐘;他緊緊抓住這個與過去、與未來都切斷的一瞬;他自時間的持續中抽離;他處于時間之外;換句話說,他處在一種迷醉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中,他忘記了一切。 但他也開汽車,無法欣賞可以駐足的風景,他就“欣賞”迷失在速度里的男人和女人。老頭開的慢,被后面的人持續按喇叭和咒罵。他卻望著后視鏡,觀察無法超前的車子——司機旁邊坐著一個女人;為什么他不跟她說說笑呢?為什么他不把手掌擱放在她的膝蓋上呢?而他只咒罵著前面的那輛車開得不夠快;那個女人也沒有想到觸摸他的手,她在腦子里也和他一起開著車。 悠閑被人遺棄了,更被當成了無用的東西。人們被社會發展挾裹著埋頭勤奮努力著。 “如果一個人,對在泥土中玩耍打滾的游戲失去興趣時,其童年時代將告結束,人們為此而勤奮努力;當女人的美麗,激蕩不了一個男人的情懷時,表示此人之壯年銳氣也在逐漸消失之中,人們為此而勤奮努力;當一個人失去對金錢、房屋、土地的熱情時,其心理在逐漸老化,人們為此而勤奮努力! ——這是我能深刻體會的,但不是我現在的人生歷練能總結出的話。這是著名的藏族學者根登曲佩說的。請看官們細細咂摸一下這句話的含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