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隨筆砸談 > 正文
 

當父親走進家門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7日 21:58 上海國資

  無論從事什么工作,你總能找到頂替你的人;但是,沒人能頂替你為人父

  《上海國資》實習記者 張穎

  11月的清晨,下著雨。鄔拉-萊姆博格把她的“親愛的孩子”攝影展帶到了上海。

  這位瑞典著名的女性記者和攝影師,在25年時間里,走遍了五大洲。她的以“女性”為主題的報道、書籍、攝影展在60多個國家和地區留下印記。她要向人們描述世界上最富有和最貧窮的國家里女性的境遇,并以此證明:如果男性能和女性一起共同承擔家庭責任,那么女性的生活將會得到改善。

  男性角色似乎需要得到改變,就在現在。但是,當人們發現傳統的女性形象和男女關系已經瓦解之后,心理上都會受到震撼。

  “女性主義”的成績

  一個名叫大禹的男人,因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人們稱頌其為“千古英雄”。

  在家門內外,男人有習以為常和不可救藥的“自由”。他們生來就屬于社會,不管喜不喜歡。

  “從一出生,孩子就有權利得到父母雙親的照顧。但總是很多男人聲稱他們有更重要的事要關注,并以此逃避作父親的責任。從一生的長遠觀點來看,這種想法當然是胡說八道。無論從事什么工作,你總能找到頂替你的人;但是,沒人能頂替你為人父。該如何選擇,完全取決于你的價值觀。”這是瑞典對外文化交流委員會主席本特.威斯特博格的觀點。

  如果在家庭內不能實現性別平等,那么在就業領域上,永遠不可能真正實現性別平等,如同工同酬權和在勞動力市場內享有同等影響力。

  女性運動的確取得了優異成績。據香港鳳凰衛視調查,中國的女性地位在全世界是最高的。而且,數據顯示,2001年,中國女干部占干部總數的36.7%,目前中國的女企業家約占中國企業家總數的20%左右,個體和私營經濟中的女企業家占女企業家總數的41%。2001年,中國婦女勞動力對中國GDP的貢獻已超過40%。

  而另一個發現卻不讓人樂觀。

  歐洲科學家曾根據女性生育年齡、服務業男女雇員比率、國民總產值、出生率、女性平均年齡、移民率和女閣員人數,計算出“女性解放方程式”,經調查,發現“女性解放指數”愈低的國家,男女患癌比率的差距愈大。即女性隨著社會地位逐步提高,她們罹患癌癥的機會亦隨之增加。

  看來,統計學上的貢獻并沒有給女性帶來太多福祉。

  在獲得“獨立”之后,卻發現橫亙在眼前的竟是一條連接社會和家庭的高速公路,自由的現代女性們就在這兩個極點之間更加疲于奔命。

  “男性主義”的呼聲

  香港的華人社群中有一個男性成長教育機構。他們感到有必要呼吁公眾共同關注男性問題,并選擇了表示“四十不惑”的4月10日作為“男人節”,還曾提出目標:匯聚男士力量,共同全面成長;喚醒男士,承擔父親的責任和引起公眾人士關注社會上對爸爸家庭崗位的歧視。

  在萊姆博格為我們拓展的視野中,社會已步入一個新時代,它正在發生許多深刻的變化。當初我們夢寐以求的那種對自己的和他人的孩子負責的男性,真的出現在當今社會中。在大街上,我們就能看到這樣的男性,他們早晨送孩子去托兒所,下午接孩子放學回家。我看見祖父們滿臉驕傲地向人們介紹他們的孫子孫女,就好像從前男人們驕傲地向人炫耀新車一樣。他們把孩子看作父母雙方共同的生活重點。

  而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有一半的父親從未為孩子換過尿布。據說在今日美國,有四分之一的爸爸曾兼職或全職照料過學齡前兒童,而被父親帶大的美國兒童至少有200萬名。

  如今的“奶爸”們正在改寫多年以來嚴父的形象,《超級奶爸》里肌肉男范•迪索飾演的胸前背著嬰兒背兜的男人形象深得人心。

  對于奶爸一族的出現,一位臺灣社會學家這樣解釋,隨著愈來愈多媽媽走出廚房,投入職場,爸爸在家庭中的角色,也隨之彈性調整,共同分擔養兒育女的工作。

  據科學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顯示,現代爸爸積極參與換尿布、喂奶,會為父子關系加溫。因為當男人投入育兒工作,體內荷爾蒙會跟著改變,激活父愛。

  “我最幸福的時候,是每晚臨睡前,孩子們爬到我腿上來擁抱我。一切都如此溫暖,如此令人安心。我希望能永遠有這種感覺。如果你的孩子靠近你以尋求這樣的接觸時,我猜你就是個成功的父母了。我希望當我的孩子需要時,他們能永遠這樣親近我,無論他們要的是愛,還是買啤酒的錢。”一位父親感言。

  關注男性并不是著眼在男女相互抗衡、打對臺的概念,而是真實地看到今天男人不堪負重的身心狀況和社會角色問題,導致婚姻家庭更趨向異質化。

  誰該走進家門?

  對世界和個人來說,都需要“兩性”的視角。著名的人格心理學家榮格就說過,任何一個人的身上既有“男性”特質,也有“女性”特質,這些特質使我們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使我們用不同的方式去待人處世,我們有溫柔,也有堅強。

  教育專家表示,父親在孩子眼里代表著無窮的力量與強大的依靠,而一直以來,母親都是

家庭教育的重要角色,父親角色的弱化和缺失,或多或少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所有的成年人,必須永遠牢記,自己曾經也是孩子,他們有權利獲得幸福的生活。我們必須突破文化上的固有模式,努力保持那種從孩子的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幫他們成長為堅強的人,可以為自己的生活做決定的人。

  如果你上大街游行,呼吁世界團結,那么你也應該準備在家里搞好團結,為了孩子而擔起責任來。如果那些有決策權的男人都能和孩子們親近的話,這將是個不同的世界。

  “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因為某些男人的“回家”而有所突破,這不能不說是個好現象。但是,男人“回家”并非就是實現了男女平等。

  女性在求職時,面試中經常被問到何時會成家生子。不知道男性的求職者會不會遇到同樣的問題。但這樣看來,要讓雇主們認識到男性也會有孩子,還需要更多點兒時間。

  “主義”也好,“運動”也好,都是一種自覺與成長的進化過程,只有當所有男人和女人,都有權利、有可能、有機會按自己意愿進行選擇——從容于家門內外時,社會才是真正有了進步。

  在這樣一個陰雨天,“親愛的孩子”攝影展的理念能否陽光般普射人心呢?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