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的水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2日 11:53 《今傳媒》雜志 | |||||||||
文/周云龍 湖南人自稱他們有三大怪:沒有辣椒不成菜,嘴里嚼著木頭塊(檳榔),說起話來像老外。我還要給他們添上一大怪:經濟不咋的,文化跑得快。不過,要數跑得快的文化,還得首推湖南的電視,因為幾年之前國內就有“電視湘軍”的說法了。
第一次去湖南“看”電視,是看他們的《晚間新聞》,而不是《快樂大本營》,那時也還沒有《超級女聲》。《晚間新聞》吸引我們的是,它沒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嚴肅、高調,沒有雞毛蒜皮之類的淺薄、無聊。它說的輕松,播的俏皮,節目里常常有一些再現的情節、演繹的成分,讓人看了不禁為之會心一笑。 其實,電視節目在自家的客廳里就可以一次看個夠了,而我們看重的是節目背后的運行機制。那天在湖南衛視,監制和制片人和盤托出他們的制片主張:新聞也可以幽它一默,搞它一笑。臨別前,外聯編輯小陳還特意囑咐我們,應該去看看長沙的歌廳文化,那是湖南電視的源頭活水。 晚上在長沙街頭閑逛,剛好路過一家人頭攢動的歌廳,一看票價:80元/人、100元/人、150元/人,我們立即萌生退意。當時最樸實的想法,又不是什么明星大腕演出,值嗎?80元足夠我們四個人好好吃一頓了。 從歌廳轉身出來,四個人真的去小吃攤上小吃了一頓。不過,我們當時其實錯過了一頓真正豐盛的精神大餐。 這次再去湖南,應一位電視同行之邀,我們去長沙人氣最旺的田漢大劇院看演出。據說,長沙市區有同樣規模的歌廳5座,天天觀眾爆滿,風霜雨雪無阻,節假日照常。剛剛在前排坐定之時,我們并不相信這樣的“據說”,因為當時2000個座位的劇院里才稀稀拉拉來了幾十個觀眾,那時已是晚上九點多鐘,那天又不是周末。同行的大劉說,20元錢一張票,他也舍不得來看。而我更是得寸進尺:“免費贈票也未必樂意,打車過來還得花錢呀!”——不要罵我們老土,在南京,好像是不流行上歌廳的,年輕人也頂多只對酒吧迪廳感興趣。哪像湖南人進歌廳,就像進商場進飯店一樣頻繁。 半個小時之后,晚會的大幕正式拉開。隨著主持人與演員的現場調動,我們幾個“超級男聲”也幾次情不自禁地唱出聲來,手臂更是忙個不停,左邊揮著開心拍,右邊晃著熒光棒。與一般晚會不同的是,這里的觀眾可以現場點歌,有給上級領導點的,有給友好單位點的,還有給過生日的親戚、結婚的朋友點的……平常的說唱,因為點歌環節頓時平添了一些“新聞性”和“貼近性”。 晚會最大的特色是它的主持,這邊唱來,那邊和;那邊跳來,這邊舞;那邊一邊喝啤酒一邊表演,這邊也一邊主持一邊喝啤酒;他一會兒報幕,一會兒旁白,一會兒伴唱進退自如,來去從容。他的身份確乎是“主”持了,不是我們通常看到的那種只會在舞臺上說一口普通話、背一堆串詞的俊男靚女,更不同那種只擅長傳播葷段子的跳“臺”小丑。 常常驚嘆湖南電視頻道上那些男女主持輕松的播報風格,而看過他們的歌廳主持,就覺得他們并沒有什么了不起,他們有那種濃烈的娛樂氛圍!——終于悟出《晚間新聞》外聯編輯小陳的諄諄教導,湖南電視清如許,為有歌廳活水來。不過,“水”面之下,其實還有著厚重的文化積淀。 電視頻道的生長,往往受制于一個地方的文化大環境,而反過來,從一個電視頻道又大略可以了解一個地方的人文環境、居民整體的文化層次、主流的審美傾向。 相傳美國一個代表團年前訪問內地某個城市,外賓們希望晚上看看城市的夜色,外事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趕緊向省領導匯報請示,省里一位領導頗為開明地說,讓他們去好好看看吧,免得他們呆在房間里看電視,我們大街上要比電視上“干凈”!電視是走進千家萬戶的,電視機往往位于一個家庭最醒目的位置,那么,電視頻道應該而且可以帶給人們比社會現實更快樂的、更干凈的東西。——讓快樂的心情得以延伸,讓煩躁的情緒得以釋放,讓痛苦的心靈得以慰藉,讓疲憊的身心得以放松,讓絕望的人們找回信心,讓幻想的人們放飛希望,這是電視業做大做強的必然選擇。 “電視湘軍”走的是娛樂路線,而其他的電視頻道難道就沒有更好的選擇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