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愛在深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1日 11:49 第一財經日報 | |||||||||
兩位人生暮年的老者,創作出這樣一張情緒低沉的作品,不知道他們是怎樣產生創作的靈感的,他們在深深打動聽眾的同時,也讓他們對人生產生了盡頭的幻象。在深秋聽這樣的作品,悲傷難免會有一些,而美麗,也就在悲傷里誕生了 落花生/文
秋天一天天地深了下去,燦爛變化為蕭瑟。 這一張唱片,來回反復聽了3遍,感受著其中深秋的滋味。北歐的深秋,只怕是更要清冽和冷峻些吧,天黑的時光要多過他時,在夜里,正是這樣的音樂最適合伴隨孤獨的人。 上海的黑夜和黎明之間的時光,也是越發拉長了起來,可是不夜城里,夜晚也許比白天更要光明,至于人們的內心,孤獨還是光明,各自各清楚罷了。喜歡北歐的那些爵士樂手的作品,因為他們作品里的沉靜和沉思,深秋和冬天,是用來獨處一室想些東西的。北歐樂手們,正是為我的想象和想念提供聲音的畫面的。不過,因為那里的深秋和冬日過于長久,人內心里的黑暗情緒和低落感覺總不免會過多地流露出一些,樂手們的音樂里,總不免帶著感傷主義的色彩。 David Darling 雖然是美國人,但早就被歐洲化了,聽著他上世紀80年代開始個人演奏生涯后的作品,沒人會想到他早年在納什維爾的錄音棚里扮演著JohnnyCash這樣的鄉村名人伴奏樂手的角色。 在ECM,Darling 出版了自己早期的幾張作品,時間橫跨10余年,在這些唱片里Darling形成了自己的特征:一種帶有古典室內樂色彩的大提琴演奏,幽深黑暗卻又充滿著睿智的意味。在NewAge、電影配樂、室內樂和爵士樂之間,Darling低調地游走著,他的出碟速度不快,30年里只出版了十來張唱片,這些唱片的質量之高,可想而知。 K etil Bjornstad,去年曾來過上海參加國際爵士周的活動,合作者是吉他圣手TerjeRypdal,不過因為主辦者節省成本的緣故,四重奏變成了二重奏,效果自然打了折扣。 這位被稱為鋼琴詩人的挪威人,有著扎實的古典音樂功底,他當年是在聽了M ile s D a v is 的《I n A S ile n t W a y》后轉向演奏爵士樂的,不過就我所聽到的他的作品,沒有一首和《InASilentWay》有什么相近之處,但就“InASilentWay”字面來解釋,他的音樂比老Miles的要更符合。 Bjornstad的作品喜歡和水搭界,專輯的名字通常是《河》、《海》、《水之故事》等等,也許是為了證明自己柔情似水或行云流水吧。另外插一句,除了彈鋼琴,Bjornstad還是個作家,他已經出版了18本書,不過大多是小說而不是詩歌。 David Darling 和K etil Bjornstad的二重奏,在ECM出版有兩張,《河》以及這張《碑文》(《Epigraphs》)。除了兩人各自的作品,16首作品中另有4首作品是15至17世紀作曲家的作品。所有的作品都表達了兩位的共同態度:取法先賢,從古曲中尋找純粹的沉思。 室內樂的成分要遠遠多過爵士樂,這是《碑文》給我的第一印象,不僅是以古典的方式來演繹,更是以古典的思維來行事,從3首鋼琴變奏曲到大提琴和鋼琴嚴格的對位性處理,兩個人極度嚴謹。異常沉靜和冥想的聲音,顯得非常干凈,干凈得讓人懷疑兩位生活中是否有潔癖。至于聲音上的潔癖,那是肯定的,在這些作品里他們只想描繪幾個意象:黑夜、孤獨者、森林、湖水、哥特教堂、沉默。所有的意象都是黑色調的,但絕非漆黑一團,而是在微弱的光下盡可能地保持在靜止的狀態,有著長長的背影,令人遐想。 即興的段落其實也不少,但非常內斂,讓人們幾乎無法察覺它們的存在,在這些段落里,可以感受到北地民謠的野性,以及兩位樂手的詩人情緒的靜水潛流式的抒發。與通常的即興段落的情緒張揚不同,這些段落的情緒因為內斂而悲傷,彌漫著憂傷惆悵的情懷,這和專輯的名字或許有著聯系,是對人生的緬懷,或者是對寒冷季節的感喟,又或者兩者兼而有之。總之聲音是無法讓人高興起來的,失意和落寞的人兒,很契合這樣的音樂,但是,后者最好不要聆聽它們,雙倍的失意和落寞,是要制造出悲劇的。兩位人生暮年的老者,創作出這樣一張情緒低沉的作品,不知道他們是怎樣產生創作的靈感的。他們在深深打動聽眾的同時,也讓他們對人生產生了盡頭的幻象。 在深秋聽這樣的作品,悲傷難免會有一些,而美麗,也就在悲傷里誕生了。愛在深秋,按理是很浪漫很美麗的事,但逝去的愛在深秋,再美麗,也總是帶著凄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