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隨筆砸談 > 正文
 

花錢時的焦慮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8日 09:18 第一財經日報

  這些天我一直都想不通,為什么美國民眾在購物的時候表現得生龍活虎,可一到民意測驗的時候就變得死氣沉沉?

  多種跡象顯示,這個國家的經濟確實很繁榮。各家各戶不是在買房就是在翻修,更換頻率快得驚人。2005年的現有住房銷售有望達到710萬棟,與以往同期相比,5%的失業率也相對較低。可到了民意測驗的時候,美國民眾卻反應平平。密歇根大學的調查結果顯示,今年
10月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只有74.2%,比7月份(96.5%)下降了一大截。短短3個月就有這么大落差,這在美國歷史上實屬罕見(第一次還是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蕭條期)。

  這一調查連同其他結果,無一不在預示增長速度的緩慢和經濟的衰退,由此所產生的擔憂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今年10月份美國的轎車和卡車銷售量下降了14%,因為雖然油價在回落,但與去年同期相比還是偏高。隨著能源消耗費用的增長,房產擁有者也將面臨高額的冬季取暖費。JP摩根經濟專家馬克·列文森預測,就中等收入家庭而言,家住東北部的要比去年多消費900到1000美元,而家住中西部則要多消費700到800美元。

房地產業的泡沫現象也將有所減退,甚至還有可能崩盤。因為手頭余有現金,很多房產擁有者仍在迎著高價借錢買房,這可能會影響到那些普通購房者。要是經濟大蕭條真的來臨,如今這種經濟增長形勢和民眾意見不協調的現象也將不復存在。

  不過真到了那個時候,對于我們自身思想和行為不一致的這種現象,我還能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20世紀90年代虛假繁榮的后遺癥。我們經常會不由自主地拿現在和那個時候作比較,比較的結果往往都是厚古薄今,似乎現在的一切都不能和那時相提并論。那時的我們正向著美好的未來邁進,網絡無所不在——美國公司掌控著整個網絡世界,商業周期已經消亡或者正在消亡,利率和通貨膨脹都保持在較低水平,

股票市場只漲不跌,預算赤字不再出現,失業率維持較低水平。強有力的美國經濟能夠戰勝任何災難(比如1997年到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與此同時,密歇根大學調查所得出的消費者信心指數也在20世紀90年代末創下新高,于2000年1月達到了歷史最高點的112點。這一切僅僅是因為經濟發展勢態好。不過那一次似乎好得有些離譜,以至于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它會一直這樣好下去。我們管那次叫“新經濟”,這也預示著游戲規則的變化。對于那次大發展,我們的解釋是:新技術的開發,創新成果的及時采用以及企業家精神的復興。這些理由倒是挺充足,但是過于膚淺。想想那個長著招風耳、滿臉雀斑、樣子看起來笨笨的阿爾弗雷德·紐曼,有這樣的人物來引領經濟發展,用他本人的話說就是:“還有什么好怕的?”

  美國人的最終幻想就是能夠擺脫焦慮和不安,可現在這兩樣東西自己找上門復仇來了。他們心煩于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受困于房地產業的泡沫經濟(股票和科技泡沫仍讓我們心有余悸),頭疼于巨大的貿易預算赤字,石油、恐怖主義、

伊拉克問題還有潛在的流行性疾病讓美國人一刻也不得消停。消費者情緒指數不高這一現狀,倒是可以用擔憂情緒的回歸來做出解釋,把它歸結為人們對于未來缺乏信心。可是消費者實際消費能力強勁這一點卻又如何解釋呢?我們只能解釋為個人消費能力并不受制于整體經濟形勢,而是取決于個人的經濟狀況——好在目前美國人的經濟狀況還沒有發生戲劇性的變化。

  盡管美國人的心情像是在坐云霄飛車,可他們收入和財產卻變化平平。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少數美國人表現出色,不過大多數人業績平平。2000年以后,許多美國人業績不佳,但是多數人(大都指有工作,固定收入和通過再融資購房的人)依然表現良好。無論從哪個方面看,現在的美國經濟要比那時強勁得多。這就有兩個很好的證明:首先,資產凈值——就是人們現在所有的減去他們所欠的,大約有50萬億美元,高于1999年的42萬億美元,人們的房產收入大于在股票市場的虧損;其次,2004年的個人平均收入比1999年上漲了9%,人們的生活水平并沒有停滯不前。

  眼前擺著兩種經濟,一種是真實的,一種是虛幻的;一種是眼睛所見到的,一種是耳朵所聽到的。第一種比第二種更為可靠。我不會再費力去在它們之間劃清界限,因為這樣做并不能排除經濟出現衰退和蕭條的可能性。列文森認為消費者的購買力會逐漸減弱,密歇根大學負責消費者調查的主管理查德·科蒂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最近消費者信心指數的下降可以在現實事件(颶風、油價上漲、利率上漲)中找到答案。但是我認為真實和虛幻的劃分可以幫助我們解釋過去5年里,美國消費者所表現出來的柔韌性。他們能有這樣不俗的表現,部分原因在于他們從來不會像庸俗智者那樣,在面臨困境時徹底絕望——唧唧歪歪,喋喋不休。

  (Latwp授權刊登蘭峰編譯)


中國首選,價值之選!歡迎訂閱第一財經日報!
訂閱電話:
010—58685866(北京)
021—52132511(上海)
020—34254460(廣州)
0755—82416077(深圳)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