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厭倦聽到很多希望拍電影的年輕人,總是埋怨著沒有足夠資金,去拍攝自己首部的獨立電影。世界上沒有足夠資金拍攝的電影,即使你問拍攝《泰坦尼克號》(Titanic/1997年)的導演占士金馬倫(JamesCameron),他同樣覺得當時公司給他的資金不夠。正如沒有所謂完全準備周詳的革命一樣,凡事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每當你遇上問題時,應該馬上想辦法解決,世上永遠沒有完美的機會。即使有,你也
要捫心自問,自己是一個完美的人嗎?干嗎世界要把一個完美的機會,給予一個不完美的人?
從積極的角度去想,我們該把周圍的限制變成創(chuàng)作的一部分。那是一種生活的藝術,正如著名中國水墨畫家張大千,以潑墨山水形式去作畫一樣,無論潑出去的墨呈現(xiàn)什么圖形,都能構思一種最切合形狀的主題去創(chuàng)作。
你周圍有限制嗎?不打緊,你該把這些限制,演變成自己的風格。比如說,當年《死亡習作》(The Blair W itch Project/1999 年)的創(chuàng)作人,剛剛從大學畢業(yè),也是沒錢拍攝彩色菲林膠片,只有些8厘米的錄像攝錄機。要是他們也因為這樣不能呈現(xiàn)電影感,而產生取消拍攝的念頭的話,那就表示他們愛電影愛得不夠深。
當然他們不會愚蠢到要以8厘米的攝錄機,去拍攝《賓虛》(Ben-Hur/1959年)這樣的大場面。相反,他把限制變成風格的一部分,8厘米的錄像攝錄機最大的特色,是它能呈現(xiàn)出一份真實感,因此他們決定制作一個仿紀錄片。沒錢弄什么道具,就干脆拍攝主角在森林里迷路的故事,這樣便不用花上太多錢去陳設。
其實仿紀錄片這個點子并不算新。20年前,意大利人在《殘酷食人族》(Cannibal Ferox/1981年)一片中,就已經弄得很成功,甚至引起了警方的調查。可是年青一代的觀眾,沒有吃過這一套。因此當《死亡習作》的創(chuàng)作人,在互聯(lián)網上標榜這片子是以真實片段剪輯而成時,便引起了很大反響,同時造就了他們的成功。
當然國情不同,我們這些在城市里長大的一代,從沒有見過森林的人,自然無法真切體會在森林中迷失的恐懼。加上影片在香港上映時,他們的謊言宣傳伎倆早已被識破,因此對香港觀眾沒有原有那種震撼力,只會覺得這部片子,畫面從頭到尾都在搖搖晃晃,結果票房不甚理想。
雖然如此,但它可是近年最成功的以“成本決定風格”的經典例子。每當碰到別人跟我說,沒有足夠資金拍攝首部獨立電影時,我都會先叫他看一下《死亡習作》。
(彭浩翔 中國香港導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