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隨筆砸談 > 正文
 

屈辱的記憶與情感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6日 07:46 第一財經日報

  宋佩玉/文

  活在21世紀的人們,大多了解甚至親眼見證到了恐怖分子攻擊紐約的世貿雙子星大廈,對于美國的政府以及美國人的尊嚴帶來的嚴重傷害。如果說這是一個報復行動的話,顯然是非常有效果的。順著這個思路,或許你能理解當英法聯軍把圓明園整個焚燒,對中國皇帝的“懲罰”是怎樣的沉重,以至于咸豐甚至被描述為因此抑郁而終。接下來的同治跟慈禧都
一心想要重新修復圓明園,可是內憂外患的中國再也沒有能力來實現這一夢想,圓明園從此越來越殘破與荒廢。

  如今的圓明園,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僅僅是電影、電視和圖片中經常看到的屹立在廢墟上的幾根漢白玉雕花石柱。其實,這幾根石柱,只是圓明園三園中長春園西洋樓遠瀛觀的遺物。西洋樓包括諧奇趣、蓄水樓、養雀籠、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6幢歐式建筑,三組大型噴泉和若干園林小品。而這些西洋建筑,沿著長春園的北墻呈帶狀展開,占地約120畝,為長春園的1/9,圓明三園的2%。盡管這幾根石柱是圓明園遺址上最突出的標志,但是,它不等于圓明園,更不是圓明園

建筑藝術和園林藝術的代表。圓明園之所以名聞中外,被西方人譽為“萬園之園”和“一切造園藝術的典范”,并不是因為占圓明園2%的歐式建筑,而是占圓明園98%的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古典園林。當然這只是冰冷的數據統計,現在去看圓明園遺址時,怎么也沒有辦法想象它當初是怎樣盛極一時。

  多年以來,許多現代作家都熱衷于描寫有關圓明園的故事來吸引讀者,各種逸聞秘史不間斷地出現在雜志和報紙副刊,研究圓明園的著作也不斷增加。然而在《追尋失落的圓明園》面世之前,始終沒有一個人對這座華美的帝王宮苑作過全面而透徹的深入研究。汪榮祖先生對圓明園產生興趣是從1981年夏天開始的,2001年,A Paradise Lost:The Imperial Garden Y uanming Y uan 由美國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并被全美研究圖書館權威期刊《選擇》(Choice)評選為2001年度“各學科最佳學術著作(List of Outstanding A c a d e m i c T i t l e s)”之一。最近,這部據稱中文出版史上介紹圓明園最詳盡的著作,已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引進出版。

  這部著作,通過嚴謹的考證、流暢的敘述、精彩的圖片、豐富的內容,首先呈現出圓明園建筑的外觀與內涵,并討論這些組成部分的來龍去脈與演變過程,及其在美學設計與布局上的意義;其次考察了雍正至咸豐5位清帝在圓明園的日常生活及政治活動,探討了圓明園的組織和功能,包括皇帝及其親屬、侍從、大小官員、太監、侍衛、僧侶,以及園內各方面的生活,諸如游覽、接見賓客、處理政務和寫作詩文等。最后,檢討圓明園的興衰,詳細講述了圓明園被焚毀、劫掠以及逐漸破落、荒廢的過程。

  清朝自雍正始的5個皇帝,用了超過150年的時間來經營圓明園,圓明園里面所呈現出來的景觀與氣派,參觀過的外國使節都賦予了極高的贊美,他們認為圓明園所呈現的建筑理念與風格,遠非當時英國或者其他歐洲庭園所能夠達到。細節上而言,圓明園在節慶的時候一個晚上所施放的煙火,也比這些使節一輩子所看過的煙火的總和還要多。這些描述頗令人意外,但事實上反映了圓明園遠超過我們所能想象的堂皇與奢華。不僅如此,因為皇帝們常年駐蹕圓明園,使得這座宮苑實際上已成為帝國的中樞。

  在寫書的過程中,汪榮祖的內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起初的仍“希望重現圓明園的昔日光輝”到寫書時已感到“重修圓明園之無意義”,他認為如今“最大的問題尚不是財源,而是技藝失傳”,“即使財、藝俱備,再造出來的圓明園也是假的,還不如好好整理與保存真實的遺跡”。在園林史上,也許沒有別的園林蘊涵如此豐富的記憶與情緒。而這種關于圓明園的記憶與情感,則必須從中國近代屈辱史中去理解。

  《追尋失落的圓明園》無疑是一本正式的學術著作,作者汪榮祖其實也是大有來頭而且學富五車的歷史學家,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柏堡)任教31年,現任臺灣嘉義中正大學講座教授,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咨詢委員,紐約PeterLang出版社《中國近代史研究叢書》主編,出版了包括《史家陳寅恪傳》、《晚清變法思想論叢》、《康章合論》、《史傳通說》、《章太炎研究》、《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燾與道咸同光時代》、《蔣介石評傳》(與李敖合著)、《康有為》、《史學九章》等十幾種著作。

  我曾不屑于港臺歐美學者寫的某些中國史,因為原始檔案資料的缺乏,似乎帶給歷史與真實之間無法逾越的鴻溝。直到開始研究近現代史以后,才發現這是個非常嚴重的錯誤觀念。正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才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歷史,唯有透過不同角度的觀察,我們才能使歷史的真相得以呈現,也唯有透過不同角度的觀察,我們也才能得以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更何況,在該書的寫作過程中,汪先生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特別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藏的明清檔案,閱讀并收集了許多關于圓明園的著作和論文,因此其權威性也是不容置疑的。


中國首選,價值之選!歡迎訂閱第一財經日報!
訂閱電話:
010—58685866(北京)
021—52132511(上海)
020—34254460(廣州)
0755—82416077(深圳)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