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全世界越來越多的外包工作以及數據中心轉移到印度和中國,而且還有更多的公司準備這么做,但這是一種時代現象,不會永遠持續,因此目前有關此類問題的說法多少有些危言聳聽。
時代的發展也帶來一種前所未有的矛盾:一方面,全球化的威力日益凸顯,另一方面,大多數國家的經濟必須依靠自力更生。形容人們“被全球化潮流挾裹著”,既有一定的合
理性,又似乎過于無助,事實上,各國在投入全球化潮流之中,更主要的還是要依靠國家自身的努力。全球化的影響容易被夸大
全球化的程度和作用很容易被放大。麥肯錫曾表示,美國1.4億個工作崗位中,有75萬個服務性工作被轉移到了國外,理論上講,有9%的美國服務性工作可能會遷往海外,但麥肯錫又表示,未來30年里這部分工作崗位不太可能全部遷往海外。事實上,由于存在語言差異、管理方式沖突、電腦不兼容等等原因,美國的就業機會向海外轉移的程度有限。而麥肯錫會同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家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們高估了國際貿易對于企業生產的影響,因為通過研究調查發現,最近美國制造業90%的工作崗位損失歸咎于美國國內因素。
此外,以愛爾蘭為例,過去10年愛爾蘭的經濟年增長率平均為7.9%,而同為歐盟成員國的德國為1.3%。根據經合組織(OECD)的報告,1990年,愛爾蘭的人均收入比德國低28%;到了2004年,愛爾蘭的人均收入則高出德國26%。愛爾蘭經濟發展迅速,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該國積極引進外資,愛爾蘭制造業的就業機會有一半來自外國的跨國企業,而德國的這一比率只有6%。全球化是“平坦的”
全球化帶給各國和各地區的機會和威脅均等,如何對待面臨的機會和威脅,會產生顯著不同的結果。長期以來,人們對經濟全球化存在一個誤解,認為要素的自由流動會消除地點的重要性,并認為全球生產網絡將取代產業本地化優勢。
《紐約時報》的專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著有《世界是平坦的:二十一世紀簡史》(TheWorldIsFlat:ABriefHistoryOf21stCentury),這本書描述了一種跨國供應鏈的經濟系統,將服務外包給其他國家之后,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則不斷加強。弗里德曼書中所言“世界是平坦的”,主要指貿易和政治壁壘的減少、數碼革命的急劇發展,這一切都使得地球上億萬人同時做生意,甚至同時做任何其他事情。
書中記述了戴爾手提電腦的生產過程:得克薩斯和中國臺灣的工程師合作完成設計;電腦芯片產自英特爾公司在菲律賓、哥斯達黎加或中國的分廠;存儲器來自韓國、德國、中國臺灣或日本當地公司;一些零部件(鍵盤、硬盤驅動器、電池等)則出自美國、日本、中國臺灣、愛爾蘭、以色列和亞洲的一些合資企業;電腦最后則在中國臺灣完成。全球化要求共同發展
全球化的關鍵問題在于,國家心理、經濟利益各異的國家是否能夠合作,建立一個適用于所有人的體系。為了強大全球經濟,具體國家的經濟勢必首先要得到發展,否則全球經濟發展無從談起。而假如太多的國家只顧及一己之私利,想要操縱這個體系,那么全球經濟會變得不穩定,各國將會產生猜疑。
世界當然不是平的,雖然地理國界的作用不再成為桎梏人們的界限,但國家的市場確實存在,重要的一點是每個國家都在努力創造本地需求,提高就業。雖從表面看來,全球通訊和交通的迅猛發展不斷推動全球化前行,但全球化的命運仍然受制于各個主權國家的一舉一動。
(作者:羅伯特·塞繆爾森(RobertSamuelson),《新聞周刊》特約編輯;美國《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專欄作家范松璐編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