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將不再是針對顧客的有形產品或服務,而是針對某種生活方式的“解決方案”
對于企業產品或服務的定義,經歷了一個產品時代、顧客時代到個性消費時代的演繹過程。在早期工業化的標準化生產時代,企業產品或服務的定義,取決于企業組織內部的管理者,通常來說,他們自己內部生產什么產品,就認為自己的產品是什么。但是,當社會進
步歷程進入到競爭激烈的工業化鼎盛時期,企業產品或服務的定義,就由組織內部管理者說了算轉向了組織外部的顧客說了算,通俗的說,不再是企業內部的“計劃”決定企業命運、而是企業外部的“訂單”決定了企業命運。
因此,企業在“滿足顧客”的口號下絞盡腦汁、費盡力氣,總是想為顧客服務得更好,通常來說,企業常常認為自己產品或服務的質量越好、功能越全、服務越周到,就越會贏得顧客的忠誠和擁戴,總之,企業認為,為顧客做得越多越好。后來,在企業產品的技術、功能和質量越來越相似的情況下,企業之間的競爭進入到了“產品+服務”的階段,企業服務顧客的能力成為企業在競爭中成敗的關鍵性因素,這種狀況被一些管理學家預言為“未來是服務競爭的時代”。
但是,這些管理學家們的預言,卻落空了。事實上,當一些企業將產品附加值定位于服務能力時,隨著企業服務能力不斷加大,顧客反而以越來越快的速度遠離它們,同時,由于企業的服務過度承諾,也使得企業陷入了自身成本控制的尷尬中。
在中國2004年“十一”旅游黃金周期間,旅游的總收入較上一年同比收入增長51億元。但是,這多增長的收入,卻與絕大多數的傳統旅行社無關,他們并未從中分到一杯羹,因為多增收的部分主要是來自于消費者放棄了原有的“跟團走”旅游方式,開始選擇個性化出游方式的結果。當然,其中并非沒有受益者,某個旅行社嘗試性的推出了一個試驗性的互動產品——網上“點菜式”的“自由行”產品,沒想到效果卻是出奇得好,在網上預訂“自助式”旅游要求的散客,竟然達到了總客源的70%。但是,這個看似司空見慣的商業現象被嚴重的低估了、至少是被忽視了。為什么傳統旅行社為顧客設想的面面俱到,但顧客卻并不買賬,相反,網絡的“自由行”旅游產品幾乎不提供什么周到的服務,卻贏得了顧客的青睞?事實上,顧客不滿意的理由很簡單:你雖然盡心盡力地滿足我,但你卻根本不懂我的心。它導致了這樣一個管理邏輯:企業的產品或服務越是天衣無縫、越是滿如一杯水,反而越是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內心需求。
在過去,企業一直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企業太喜歡為顧客做主了,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幾乎沒有留給顧客一丁點的個性消費空間,事實上,企業幾乎包辦了顧客的一切消費訴求,包括顧客情感的、個性的、體驗的等等消費請求——這些基于個性的消費需求,正是信息與知識時代典型的顧客消費特征。
現在,顧客的個性化消費開始覺醒、群體性的統一需求開始下降。他們開始反感和厭惡企業無所不能的包辦代替,開始造反并強烈地要求自己為自己做主。但是,企業顯然對此估計和反應不足,或者說,企業如果繼續堅持籠統而含糊的“滿足顧客”,將無法走出“企業越是試圖滿足顧客、結果卻越是無法滿足顧客”的管理怪圈,毫無疑問,基于工業時代標準化、規模化和模式化的產品或服務,無法滿足信息與知識時代顧客的個性與情感消費需求,同時,由于產品的服務成本不斷攀升,企業也為此疲憊不堪。
這意味著企業必須重新界定“產品的定義”:基于工業時代的、固定的、標準的、模式化的產品或服務,無法滿足現代消費個性化的需求,而基于信息與知識時代的、開放的、包容的、具有個性化選擇功能的“解決方案”,才可能滿足現代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因此,從現在開始至未來,企業的產品將是一個或一種“解決方案”,即企業的產品將不再是有形實物或完整服務,而只能也必將是基于消費個體的、個性化生活方式的“解決方案”。它意味著企業價值鏈更像是一個個性消費的平臺,它的包容性、開放性、個性化程度越好,這個平臺的價值就越高。
我們必須深刻的認識到這樣一種社會背景的變化,即信息與知識時代已經悄悄來臨,在這樣一個漸漸遠離工業時代的社會經濟轉型中,未來只要使用20%左右的勞動力,就足以生產出滿足全社會需要的工業產品。這意味著所有的傳統工業制造業,都面臨著從滿足顧客的“產品生產時代”,轉向未來設計針對個性消費的“解決方案時代”。企業只有兩條路可供選擇;要么轉型;要么死亡,沒有第三條路可走。
事實上,即使是IBM這樣處在工業與信息時代交界處的龐然大物,都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IBM之所以放棄PC業務,是因為它發現了另一個龐大的市場,即為信息時代企業的商業活動而制定個性化的解決方案。IBM預測這個市場的潛在價值是5000億美元。
從這個意義來說,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并不一定有完全的勝算,因為聯想并沒有意識到未來的利潤區域和價值所在,將不再是一個有形產品、而是一個解決方案,因此,無論新聯想未來的銷售規模多么好,在未來,都必將出現一次從硬件到服務、再到解決方案的考驗,就像當初IBM這只大象跳起舞來一樣,只是不知聯想這只大象是否具有跳舞的能力。
現在,由于互聯網及其相關技術的出現,使得個性化消費成為了可能。更準確的說,是信息與知識時代的新技術的出現,使得企業建設一個基于個性化生活方式的“解決方案”,成為了可能。
制鞋業是傳統工業制造業的典型,那么,顧客是否能夠自己設計一雙喜歡的運動鞋呢?一位顧客登陸到耐克公司(Nike iD)業務網站上,他輕點鼠標挑選了一系列的“制鞋零件”——包括粉紅底色、減震裝置、鞋幫網紋、亮黃色襯里、勾形標志等等,這位顧客只想要一雙與眾不同的、盡可能花哨的耐克鞋。在幾個星期后,這位顧客收到了耐克公司寄來的一雙自己設計的完美的運動鞋,他興奮得又是蹦跳、又是給鞋拍照。事實上,耐克公司聲稱原來并沒有指望這個項目能夠掙錢。
iD的最初業務模式的目的僅在于保持與消費者的聯系,但是,在過去的兩年間,它卻出乎意料地以三位數的速度不斷增長,現在已經實現了贏利。雖然耐克公司對每雙定制鞋都加收 10~20 美元,但是,顧客卻愿意為自己能夠控制鞋子的設計而支付這筆費用。自2004年開始,耐克公司已經將其iD項目擴展到互聯網之外,在其零售商店中實施這一計劃。
此時的耐克公司,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制鞋企業,它的產品也不再是運動鞋。這時的耐克公司,成為了提供享受快樂運動方式的企業,它的產品已經悄悄成為了一種“解決方案”——耐克公司提供的產品并不是運動鞋、而是為顧客自己設計運動鞋的一種解決方案。
顯然,這是一個企業和顧客皆大歡喜的結局,企業減少了其中的設計環節、卻反而獲得了顧客的滿足,是互聯網及其相關技術的出現,創造出了如此美好的結局。
幾乎所有的工業時代的典型企業,都可以借助互聯網及其相關技術,搖身一變成為信息和知識時代的新型企業。通常來說,房地產商為了滿足顧客個性需求,在房屋的套型、結構、大小等等方面的布局和設計上,可謂絞盡腦汁、費盡心思,但結果卻常常并不能滿足每一個顧客的需求。事實上,只要企業退一步、顧客進一步,企業只負責基本的結構和框架建設,而將其它部分由顧客自己選擇和設計,同樣可以實現耐克公司皆大歡喜的局面,因為互聯網及其相關技術已經為這種做法提供了可能。
最后,總體來說,基于信息知識時代的企業管理,是這樣一種狀態:企業與未來之間的關系,是適應未來而不是預測未來;企業適應未來的真相,并不是企業主宰顧客消費需求、而是顧客生活方式決定企業命運。因此,企業滿足顧客個性消費的能力,并不是試圖主宰顧客需求的面面俱到、而是必須要留給顧客足夠的個性創造空間,這意味著傳統意義上的企業產品,只能只基于個性化生活方式的解決方案,而新技術的出現為此提供了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