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陸志明
中國經濟的增長既反映了世界經濟增長有利的一面:持續高速增長、低通脹、出口增長強勁、外匯儲備不斷增加;同時也反映了不利的一面:中國的經濟增長同時兼具了美日歐三方的不穩定因素。
上行還是下行,最近世界經濟的走勢可謂撲朔迷離。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簡稱BIS在6月27日的報告中表示:雖然總體而言,世界經濟的增長依然強勁,通貨膨脹也處于溫和狀態,但是面臨的風險也在不斷增加。這些風險包括在世界范圍內不斷攀升的房價;美國債務水平和經常項目赤字不斷擴大;歐洲和日本經濟增長的乏力以及中國匯率制度調整。這些風險給世界經濟的增長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究竟是進入上行通道還是下行通道,目前尚無定論。
上述這些風險表明世界經濟增長存在巨大的隱患。許多國際組織已經開始擔心世界經濟的走向,此前OECD和IMF都調低了今年和未來幾年之內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率。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上世紀60年代也曾出現過類似的不平衡局面,隨之而來的是70年代的滯脹和80年代的債務危機。
從中、日、美、歐四方之間的經濟關系來看,世界經濟增長存在風險的根源在于:除美國以外的其他三方——中日歐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美國的出口,美國進口需求保持旺盛依賴于消費者能夠保持較高的信心指數,而消費者保持較高信心依賴金融市場的高借貸率和房產價格的持續上升。對于這兩項指標,大多數經濟學家都認為是難以長期維持的。
四方經濟關系的不可維持性使世界經濟的增長在表面的繁榮下充滿了不確定性。一旦美國經濟出現大幅波動,必然會波及到中日歐三方。而其他三方經濟增長的乏力將會把世界經濟拖入到衰退的泥潭。
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中國早已和世界其他國家連為一體。中國經濟的增長既反映了世界經濟增長有利的一面:持續高速增長、低通脹、出口增長強勁、外匯儲備不斷增加;同時也反映了不利的一面:中國的經濟增長同時兼具了美日歐三方的不穩定因素。
這些不穩定因素包括:美國金融市場持續的高借貸率和房市泡沫相結合,缺乏有效信貸控制的國有銀行體系一直在為中國的房地產開發狂潮輸血打氣;日本國內資本市場的持續低迷,銀行直接融資壞賬成本的增加,對出口的過度依賴,以及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企業頻繁收購美國企業與當年日本企業在巔峰時期的表現一樣;歐盟內部需求不足,失業率提高導致經濟增長乏力。
為何這些因素會在中國身上積聚,原因是中國在參與全球化的過程中既發展了本國經濟,也引入了許多不穩定的因素。如美國房市泡沫的示范效應,外資借人民幣升值之機進入中國投機房市;FDI和外匯儲備增長速度的不同顯示了外資從投資中國向投機中國轉變的跡象;外資企業在中國建立制造業基地,中國貿易總額中加工貿易占比超過50%,這意味著許多國家只是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向歐美等發達地區出口商品,典型的如韓國和日本;由于是以典型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為主,工資與GDP增長的不同步反映了居民從經濟增長中獲益不多,居民的收入水平增長有限和預期支出的增加導致了內需的不足,這與歐盟的情況十分類似;中國與主要貿易伙伴國的貿易和匯率爭端使中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面臨很大的風險。
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敦促各方現在應信守做出的讓步,以免未來被迫采取更多不利的措施。美國需要提高儲蓄率,并降低預算赤字,以抑制進口;歐洲和日本應該通過提高其經濟的靈活性推動需求;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應當允許擴大其貨幣對美元的波動幅度,以不再擁有如此大的出口優勢。
執行經濟政策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如何適度地調整經濟、力度恰到好處是一門學問。如果中國只允許人民幣小幅升值,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可能微乎其微,調整的目的不能實現,但是大幅升值則可能加劇投機壓力;中國國內治理投資過熱的政策也是如此,如果剎車力度不夠,投資過熱的局面將會繼續下去。如果剎車力度過大,國內需求將進一步下降,中國的大量產品將不得不由國際市場更多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