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敏
巴丹木的“壯大史”,其實,就是農業在科技翅膀下孵出來的增收。它給我們的啟示,已經遠遠超出了巴丹木產業自身
如果你到新疆,當地朋友一定會勸你帶些巴丹木回去。
巴丹木是世界四大著名干果之一,果仁類若杏仁,入口香味盈喉沁心。巴丹木不但好吃,營養價值也很不一般,比同重量的牛肉高出6倍。國際市場上,1公斤巴丹木果仁可賣到8美元。在我國,只有新疆南部一些地區出產巴丹木。可惜的是,這么好的東西,產量低得可憐,一畝地也就三四公斤。由于產量低,農民很少有種巴丹木富起來的。
巴丹木為什么產量如此低?千百年來,大家只埋頭種植、采摘,很少有人去探個究竟。兩年前,自治區農科院一位科研人員開始關注這個問題。他研究發現:巴丹木雖然與杏、桃、梨一樣,同為“蟲媒花”,但巴丹木花遠遠不如杏花、桃花、梨花香氣濃郁,如此,春天百花盛開時,來采蜜的蜂群大多都被其它的花吸引去了。
要提高巴丹木的坐果率,必須在花期把蜜蜂吸引過來。這位研究人員嘗試著往樹上噴灑蜂蜜水。這一簡單辦法,帶來驚人的效果:蜜蜂紛至沓來。秋季一盤點,巴丹木的畝產一下子提高到了80公斤左右。從三四公斤到80公斤,這是多么大的跨越!產量上去了,巴丹木種植戶的腰包自然噌噌鼓了起來,巴丹木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巴丹木的“壯大史”,使我們再次領略到了科技對于農民增收的重要意義。
這些年,農民增收一直是各級政府的工作重點。而農民增收的方式是多樣的,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被認為是一個有效途徑;增收政策更是實現農民增收的經濟杠桿。這些年,大量的糧食直補政策為農民增收創造了必要的政策條件,而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建設為農民增收構筑了比較好的貿易平臺。大量支農惠農的措施,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局面的形成,到2004年,我國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936元,增收幅度創紀錄地達到了6.8%。
農民增收,是一項長遠大計。當前,我們決不能以農民增收局面的好轉而放松了抓農民增收這個“三農”工作的牛鼻子。從農民增收方式上看,無論是當前還是長遠,都不能放松了農業內部的挖潛。
內部挖潛靠什么?靠科技。巴丹木能“壯大”,靠的是科技;袁隆平種出“東方魔稻”,靠的是科技;反季節蔬菜在高緯度地區大行其道,靠的還是科技。目前我國農業的科技狀況還很不樂觀:科技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只有發達國家的1/2左右;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占30%—40%,比發達國家低20—30個百分點。
巴丹木的“壯大史”,其實就是農業在科技翅膀下孵出來的增收。它給我們的啟示,已經遠遠超出了巴丹木產業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