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勾新雨 北京報道
“北京市目前最大的雄鷹雕塑是多高?”
“兩米。”
“全國的呢?”
“六米。”
“那么我們就來個十二米的!”
這是1988年底,紀念首鋼改革十周年,有人向當時的首鋼領導人請示鷹應該建多大時的對話。不久之后,一尊十二米的不銹鋼雄鷹雕塑就矗立在了首鋼的廠東門。
當時,雖然承包制的成功仍然受到爭議,但首鋼卻由此走上了輝煌的頂點。近乎失控狀態的首鋼是全國效益最好的企業,不但要在山東建設齊魯大鋼廠,而且還準備兼并國外的鐵礦向海外進軍。
據1991年的《經濟日報》報道,1990年固定資產排名在全國20之后的首鋼卻超過了鞍鋼、武鋼、大慶油田等老大哥,奪取了全國企業實現利稅的第一名。從1979年到1990年,首鋼的年利潤增速高達20%,鋼材產量增長了2.25倍,職工月收入從61.5元增長到280元。
當年的另一篇報道的題目是《假如我們有一百個首鋼》,一百個首鋼占全國大型企業的1/5,上繳國家1500億元,相當于國家一年預算收入的一半。
今天,北京當地媒體仍然充滿留戀地回憶著,從首鋼的幼兒園到首鋼的汽水。
據相關報道,上世紀90年代初,首鋼曾在石景山的蘋果園投入巨資,建立了一棟四層10000多平方米的職工消費商貿大樓。商貿大樓里的商品品種齊全、沒有假貨,而且價格相當便宜,據說像水、電、暖、人工費、運費等都不記入商品的成本,商品比社會上的便宜近兩成,那時候石景山區商場的家電都賣不動。
為了讓首鋼職工和家屬不出廠區和家屬區就能買到物美價廉的用品,首鋼還在每個家屬區建立服務代銷點。當年首鋼還有福利分房的政策。總之,吃的、喝的、用的都不用發愁。
首鋼的成功不惟有自身的努力,而國家的超常規的政策支持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即便是沒有企業后來的動蕩,這樣的發展能夠持續下去嗎?
時過境遷,首鋼廠東門前的不銹鋼大鷹早已經被一家公園買走,取而代之的是一排迎風招展的國旗;因為難以承受巨大的負擔,首鋼商貿大樓也在1996年時關門大吉。
今天,在首鋼的遷安廠區,一座200萬噸的煉鋼廠拔地而起。據遷安市首鋼辦的人士介紹,這個1648人的工廠沒有食堂,職工的餐飲全部依托于當地的三家飯店。首鋼在這里就是集中精力發展鋼鐵主業,其他社會功能完全交給市場。
工業項目求大求全,迷信國家資源配置的力量,希望通過一個大項目一蹴而就地發展一方經濟,在今天的充滿爭議的重化工業熱潮中,這樣的思維仍然存在。
在迎接首鋼到來的河北,當地媒體《假如再多幾個曹妃甸》為題熱情洋溢地描繪著美好的藍圖。河北省高層親自點名,要求當地的一位知名作家為曹妃甸項目撰寫報告文學。據悉,該書25萬字,將在今年下半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