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約瑟夫-奈
幾乎全世界所有國家將聚集于紐約,參與審核《核武器不擴散條約》(NPT)。《核武器不擴散條約》是上世紀60年代在安理會五大國先后發展核武器之后所達成的。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拒絕加入該條約,長期以來著力于制造了他們自己的原子彈。現在朝鮮和伊朗也被指責因發展核武器而違反該條約規定。
除了法律問題之外,禁止核武器擴散是否也存在道德問題呢?在這個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里,某些國家能擁有核武器而某些國家卻被禁止擁有核武器,這樣的國際條約是否頗為不公和偽道德?
如果想要防止核彈擴散,那最好就是它從來沒有被發明出來過。但歷史建立在過往的每一步之上,假設現在是1939年,世界各國正在為美國是否應當發明核彈進行辯論,他們當然可以這樣公平地討論:要么所有人都有,要么都沒有。但如果他們那時候知道希特勒德國會得到核彈,他們或許就會批準弗蘭克林·羅斯福的決定,在納粹之前開發核彈。然而時光不可能倒轉,而且即使所有國家都同意解除武裝,部分國家還可能會弄虛作假,秘密從事核武器計劃。
如果把公平公正和對后果的重視看作道德的必要條件,那么我們就可以想像那些國家怎樣在達到某種條件的情形下接受不平等擁有核武器的美德。這些條件包括,使用核武器的目的應當被限制在自衛范圍內;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應當采取特殊手段減少使用這些武器的可能性;這些武器應當被用于幫助維護所有國家的獨立,而不是帝國擴張,并且應當在政治允許的條件下采取措施削減核彈頭。今天的核武器不擴散條約已經接近于這些條件。
當然,《核武器不擴散條約》不僅僅只停留在道德辯論上,而更主要建立在各國利益與其謹慎行動之上。大部分國家擁護該條約是因為他們相信,如果更多國家擁有了核武器,將會對他們的安全造成威脅,而防止核武器的進一步擴散,能夠為已放棄核選擇的無核武器國家提供安全保證。因此,1970年生效的《核武器不擴散條約》,一直被贊頌為多邊軍備控制最成功的典范之一。盡管各國對于在實現上述目標方面條約究竟取得了多大的成功意見不一,但多數國家認為,世界上有這個條約總比沒這個條約更安全些。該條約授權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調查,有助于減少各國對被鄰國欺騙的擔憂恐懼。迄今為止,該條約所具備的可信度,是因為核導彈正如約翰·肯尼迪所期望的那樣,沒有在10年之內擴展到25個國家。
如果《核武器不擴散條約》是建立在對風險客觀實際的評價基礎之上,那么它就不是虛假的。但如果一些國家決定冒險,那難道只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嗎?如果這種風險只由這個國家的國民承擔,也許那只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但是事實并非如此。第三國有理由拒絕那些強加于他們身上的風險。核武器擴散的歷史表明,政治連鎖反應經常發生,巴基斯坦和印度競相開發核武庫就是最近的例子。
某些人辯稱,核武器的擴散事實上能夠減少風險,這種觀點被稱為“豪豬理論”。在這樣一個危機四伏的世界,沒有國家能夠不懼侵略,隨意這種想法情有可原。但現實世界中,事故在所難免,因此,核武器擴散意味著不當使用的可能性增大,處理核危機能力變弱。此外,越多國家擁有核武器,恐怖分子就越有可能得到它們。歐盟三國——英國、法國和德國——正試圖勸說伊朗放棄它的核濃縮計劃,該計劃有可能使其在迅速退出條約后獲得可使用的核彈材料;中國、美國、日本、俄羅斯和韓國也正力圖說服朝鮮改變退出《核武器不擴散條約》的政策。
這些國家施加壓力的做法是正確的。因為假如會引發風險的危險涉及到了每個人,停止核武器進一步擴散的政策就比討論某一個主權國家是否有權做它們想做的事進行辯論更具有道德意義。但重要的是,我們要記住,核不擴散條約也約束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畢竟該條約的最終目的是取消核武器。(翻譯:張菁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