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單若水
商家拼著命地打折,消費者瘋了似地消費,喧鬧過去,在各種喜人盤點后,人們似乎有點被涮后的清醒:黃金周到底是誰的黃金周?
據統計,今年五一期間,北京市工商局、市消協受理消費投訴量比去年同期增漲了兩
倍。這些投訴主要涉及商品質量的投訴與消費服務質量投訴。有商家虛假宣傳的、不按標注價格銷售商品的、也有服務態度惡劣,侵犯消費者人格尊嚴的。
年年盤點黃金周,旅游景點游人爆棚,商家們賣得“缽滿盆溢”, 消費市場狠狠“火”上一把,這些吸引人們“眼球”的“假日經濟”,在某種程度上遮蓋了黃金周里的“遺憾多多”。喧鬧退去后不禁思索:這樣讓消費者遺憾多多的“假日經濟”,難道是一種成熟的經濟形態嗎?
在各方大勢宣傳黃金周效應時,已有相關人士提出,旅游資源、交通資源等都是相對固定的,遇到長假游客劇增,接待能力跟不上,服務質量大打折扣也就不可避免。比如各大賓館人滿為患,火車、飛機晚點。實際上,這正是黃金周所帶來的制度性缺陷。黃金周已經到了不得不改革的時候了。
顯然,種種黃金周的遺憾,種種關于“假日經濟”的不和諧聲音都在說明,我們的“黃金周”還缺乏相配套的消費信息指導及各種調控措施。而在這些商家欺客、服務“縮水”之類現象的背后,是一味盯住消費者腰包的“假日經濟”,它是商家發財的好時機,卻離消費者的真正需求還很遠,這樣的“假日經濟”又從何談提升假日附加值,形成良性、健康的經濟形態?
可以肯定,黃金周絕不是商家的發財日。“假日經濟”作為一種經濟形態,必須讓商家和消費者都得到應有的好處。問題是,黃金周的種種遺憾說明,這樣“假日經濟”展示的卻是市場經濟中最不成熟的一面。比如,為什么黃金周里種種信息服務跟不上,給消費者帶來那么多的不便?為什么黃金周里的商品質量和服務質量得不到保證?難不成假日經濟就能背離誠信經濟的要求?
盲目沉醉于假日的熱消費所帶來的商機如同服用興奮劑,過一把銷售額猛增的癮后,取而代之的只會是疲軟甚至衰亡。市場經濟那只看不見的手,無處不在,如果不遵守市場經濟規律,難免會被這只無情的手狠狠地耍上一回。時至今日,可以說改革黃金周,首先就要讓依附于黃金周里的“假日經濟”健康起來。
當然,消費者的遺憾還告訴我們,黃金周里,我們眼里不應該只有“黃金”;假日經濟也不能只盯著“經濟”。假日是老百姓身心放松,休閑娛樂的時候。為什么我們看不到假日娛樂性、假日參與性的提升呢?之所以不能把“文化”的文章做足,使人們的精神生活得到滿足,原因就在于“假日消費”成為黃金周的一種習慣性思維。沒有了文化底蘊的經濟形態,也只會是短命的經濟。
又一個“五一”黃金周過去了,從媒體對黃金周的盤點中,筆者能夠感受到消費者的一種盲從,但更能感受到消費者的無奈。消費者在黃金周的消費熱潮中,要審時度勢,冷靜對待;商家們更應借用市場手段,合理配置資源、提高服務質量,拓寬商業行為的前景。更重要的,相關部門要對黃金周中的“假日經濟”進行積極指導,合理調控,改革黃金周的經濟與文化元素,通過不斷拓展新消費和文化領域,完善經濟結構和消費結構,以促進這一經濟形式的健康運行,讓消費者和商家都獲取合理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