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華西村和吳仁寶又一次成為江蘇新聞的亮點。
在江蘇省級機關舉行的先進性教育專題報告會上,與會者對來自華西村的優秀共產黨員吳仁寶的專題報告報以熱烈的掌聲。省委書記李源潮在講話中指出:華西的長盛不衰,關鍵是有吳仁寶這個帶領群眾致富的帶頭人!
年初,梁保華省長考察了華西村后熱情地給予肯定:華西精神是與時俱進、率先發展的精神,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是求真務實、創新創優的精神,是以人為本、共同富裕的精神,是協調發展、團結和諧的精神。
江蘇省委領導同志對華西村和吳仁寶的評價,引人深思。
2003年7 月,吳仁寶同志從一把手的位置上退下來,經村黨代會選舉,由副書記吳協恩擔任黨委書記。吳協恩是吳仁寶的第四子,這引起了時評界的關注。一些報刊和網絡上出現了一些頗有分量的評論,除少數支持的評論外,大部份是質疑和批評“今日父傳子”:說華西的交接班是“封建家族制”,“無異于封建社會的改朝換代”,而吳仁寶就是“準終身制”的“士紳”;說華西村是“封建社會主義”,而飾有龍鳳獅的公園和高塔就是“封建道德”“傳統孝道”的“標志”;有個打工者因“集體要你干啥就干啥”而不要華西的戶口,就被時評認為華西人“不能支配自己的意志,甚至不能支配自己的財產”。
看到那么嚴肅的時評,讓人感到華西村的“問題”似乎蠻嚴重。率先致富的先進形象被“封建世襲”的諸多評語所遮蓋,不能不使人對華西的先進性產生困惑。當時翻閱報刊,瀏覽網站,既沒有華西人的言論和文章,也沒有地方黨委政府的看法和觀點。那情形,既像時評擊中了評論對象的要害,對方只得啞口無言;又像時評遇上了高手,被對方的沉默化解于無形。所幸的是,在人民網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介紹中,吳仁寶光榮地列于其中;其后《人民日報》的正常報道中,不時出現關于華西和吳仁寶的報道,甚至還有吳仁寶的語錄! 看來,時評人有必要對華西人做些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
華西村承載著“封建社會主義”的詬病,繼2003年成為全國首家超百億元的村級企業集團后,2004年銷售收入突破200億,利稅超過10億元;78歲的吳仁寶,戴著“封建”“士紳”的頭銜,擔任著華西村集團公司的副總董事長、副總經理、總辦主任,在“能上能下”“能官能民”“能進能出”之外,嘗試著“能正能副”,堅持著自己“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工資,不拿全村最高獎金”的規矩,近年來將上級政府批給他的獎勵資金5000多萬元全部留給了集體。梁保華省長宣布:以吳仁寶為代表的華西共產黨員的先進事跡,是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的好典型和生動教材。
一直到現在,由于媒體的報道,人們才知道了吳仁寶對接班人問題的看法。他說:古人講,舉賢不避親。只要有才,不管姓什么,不管哪些人都可以用。德才兼備的,就可以當頭頭。在華西,這個標準是由老百姓來評判的(2005年2月28日《揚子晚報》)。帶領華西從100億跨越200億的吳協恩,當過兵、干過駕駛員、廠長、副書記,不了解他情況的人可能只看他是吳仁寶的兒子,并不知道他在黑龍江的沼澤地上艱苦奮斗了三年,創出一個東北華西村的能力和業績;并不知道他任總經理的寶昌公司創造了數億元的效益,是華西效益最好的大公司。也許“欽定接班人”的身份讓時評人產生從“內定” 到“封建”“世襲”的分析,但看那100%的贊成票,總不能說那100多名黨員代表都是封建世襲的贊成者,都是不能支配自己意志的人吧。
華西有力量建造華西公園和高塔,應當是華西人的自由和自豪,至于用黃金鍍塔頂,用龍鳳獅作裝飾,用孝道的故事作宣傳,如果說那是他們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存在的不足與遺憾,則是思想文化素質還有待提高的緣故。要求剛剛致富的農民就有多么卓越的文化鑒賞和設計建設水平,那尺度顯然也高了點;而因此指責那就是“封建道德”“傳統孝道”,也未免過于苛刻和武斷。華西人有沒有支配自己財產的自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總編輯溫鐵軍先生當時就以《華西人何錯之有》作了有理有據的論述,這里不再重復。在全國都在降低或撤銷戶口門檻的現在,入不入華西的戶口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2萬多華西的打工者每年掙走3億多元錢,人均年收入1.5萬元,已經脫貧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自然,也是檢驗時評的標準。時評和時評人并不是天生評論別人的人,也要經受實踐的檢驗和評判,也要接受別人的評論和意見。可能,時評人對華西的“封建”問題看得比較超前和深刻,對華西“沒有個人的思想”看得比較前瞻和透徹,如果現在就認定那些質疑和批評華西的時評是評偏了,評過了,評錯了,也許為時尚早,不易被人接受,那就讓時間繼續檢驗吧。不過,時評人對華西的評價,與江蘇省委負責人的評價如此大相徑庭,是愛之太殷而責之太切,還是恨之太深而罵之太甚,抑或并不太愛也不太恨不過是看到題材就寫上一篇的浮燥或功利,倒是值得時評人認真地作一點反思的。
扶正祛邪,激濁揚清,是時評的一項任務和功能。腳踏實地建成了全國十佳小康村之一的華西人,其率先發展之正,其公正廉潔之清,不值得時評和時評人去扶去揚嗎。說到反封建,中國農民的貧窮,就是幾千年封建制度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造成的,而農民的貧窮則是封建制度和意識賴以鞏固和延續的經濟基礎;華西人的發展致富,無疑是在挖封建殘余觀念的經濟基礎,這不值得時評和時評人去扶去揚嗎。隨著三個文明建設的向前發展,華西人將會進一步完善自己,認為先進單位前進中有一些不足之處,就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地上綱上線,顯然缺乏時評人應有的公允和寬厚。時評的發展需要寬松的環境,華西的發展也需要寬松的環境。面對華西人前年被套上至今未摘除的“封建”帽子,面對華西人銷售100億到200億的跨越,即便沒人要求時評人作自我批評,時評人也應當虛心地向華西人學習學習了。
華西人值得學習的東西很多,特別是他們求真務實的精神最值得時評人學習。那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之真,那實,是干實事講實效求實績之實。“無論在什么時候,華西都高舉旗幟,堅定正確方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加快發展不動搖,率先發展不停步;無論在什么環境中,都堅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永不自滿,勇攀高峰”(梁保華語);即使在時評大張撻伐的情況下,也還是不爭論,堅定走自己率先發展的路。這種求富致富的求實,比那種鉆牛角尖式的評虛,可能更符合當前農村和農民的實際需要。
時評人求真,應當像華西人那樣,求真實之真,求真理之真,而不是單純求快求名求利;時評人務實,應當像華西人那樣,務事實之實,務社會之實,務廣大人民利益之實,而不是務虛文務虛名務虛榮。時評已經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設作出了可喜的努力,如果能認真地從華西精神中汲取到一些有益的營養,那時評也會像華西一樣,得到更好的發展。
(稿源:紅網)
(作者:朱兆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