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學的一名大學生捐獻的骨髓使一名白血病患者迎來了生命第二春,為此,這名大學生一夜成名:他成為了眾多媒體關注的焦點,相關報道紛紛走到臺前,有的媒體甚至連篇累牘的進行報道。近日看報,又被一大標題吸引《XXXXX捐髓義舉》,文中的基本情節同那位大學生差不多。
從醫學角度出發,捐髓就是捐獻造血干細胞,而造血干細胞又是可以再生的,這一
行為對人體本身并沒有損害性。全球幾百萬捐獻者中,目前還沒有發現一例因為捐獻骨髓而使身體受到影響的。說白了,捐髓其實就同獻血一樣,是一種很普通的而又幾乎沒有風險的行為。
可是一些媒體偏偏小題大做。這篇報道中又寫道:“……獻出自己寶貴的造血干細胞(骨髓)……”寶貴?實在有點言過其實。物以稀為貴。如果真是要說寶貴,也只因現在捐獻干細胞的人少。為什么少呢?因為人們對于捐髓的認識還很不夠。
人們的認識來自哪里?來自媒體的宣傳。媒體如此費功夫、費篇幅去報道捐髓的義舉,而對捐髓是怎么一回事等內容幾乎不著筆墨。給老百姓的印象就是:捐髓是很高尚的事,捐髓的人都是勇者、是英雄。而我們恰恰又生活在一個缺乏英雄的時代。媒體的報道塑造了英雄的形象,而老百姓與英雄之間是有距離感的!霸蹅兝习傩找粋。骨髓還是留著英雄去捐吧!边@是其一。其二,骨髓呀,那是我們骨頭里面的東西,捐出去了,我們怎么辦?捐骨髓?疼呀。聽名字就怪嚇人的。還是明哲保身吧。
不論是其一還是其二,都是認識不夠的結果。古人說:“無知者無畏。”而現在是“無知者無為!闭蛉绱耍覈撬鑾斓馁Y料還不到17萬份,而美國有460萬份、歐洲有370萬份。不要忘了,我國人口比美國和歐洲各多出10億。相較而言,只能用“少得可憐”四個字來形容我國的捐獻情況。而我國的需要量又是龐大了。目前我國有幾百萬急待造血干細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掙扎在死亡線上,僅白血病患者每年就新增4萬人。造血干細胞移植是治療白血病、重癥再生障礙性貧血等造血及免疫系統功能障礙性疾病的重要手段,能使60%~70%的絕癥患者獲得新生。而非親緣關系的配型成功率只有1/400~1/10000,所以只有增加資料庫庫存,血液病患者獲救希望才會增加。
要增加庫存,就必須動員更多的人加入到捐獻者的行列中來。而這就必須依靠媒體的引導。要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捐獻骨髓其實沒有什么大不了,是每一個健康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換句話說,就是舉手之勞。而這一舉手就可能救人于沉疴。另外,還要喚起人們的愛心和責任感,要讓人們意識到:創建健康家園、和諧社會,人人有責。給病人一個春天就是讓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
面對新的捐髓報道,希望知識性更多一點,號召力更強一點,影響面更廣一點。而只有長期、反復進行以“捐髓”知識、號召“捐髓”為主、“義舉”事例為輔的宣傳報道,才能讓更多的人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和參與捐髓這件事情,只有這樣,我們的媒體才算為拯救白血病人盡了自己的職責,而這,也是幾百萬白血病人的企盼。
(稿源:紅網)
(作者:曾曉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