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媽媽說:“現在你們可以去田里或路邊玩,記住千萬不要到麥琦格先生的園子里去。你們的爸爸在那兒出了事故——給麥琦格太太放到餡餅里去了。”
三個小兔子走到路邊去采藍莓。彼得,最淘氣的那個,直接就跑到麥琦格先生的園子里去了。結果他遭到了驚心動魄的追殺。他把鞋跑丟了,衣服也丟了,還誤入一個裝滿水的淋花壺,又冷又濕,又驚又累。最后終于逃回家,病了。媽媽喂他一勺苦藥,而其他乖兔子
吃到了美味的面包、牛奶和藍莓。
這就是著名的彼得兔的故事。
合卷,問寬寬:“我們家有沒有小孩像彼得兔啊?”
“我不是那樣的。”寬寬說。看來小孩子總不認同自己過分淘氣的事情。
彼得兔自1902年問世以來一直暢銷,幾代人的事實證明,小孩子不介意看淘氣包吃苦頭的故事,甚至還熱愛這樣的故事。因為這反映了一種真實的生活規律,而作者的敘述語氣又是平和而理解的。
想起有一段時期,國內的兒童文學似乎特別頌揚孩子的反抗精神和叛逆性格。在一種帶欣賞的語氣里,有意無意地把違背命令、對抗師長當成英雄行為。
這種暗示總不免令人擔憂。因為兒童的健康成長,其實非常需要成年人為他設定邊界limit。“在沒有邊界概念下長大的孩子,世界對他來說就像一片沒有標記的地雷陣,他不清楚哪一腳踩下去會突然給自己帶來不盡的麻煩。”——這是專家的警告。
真正的自由是對規律的極度了解并心甘情愿地遵從,是在一定界限以內的自由選擇,這樣內心有自由之感,行為卻不會與外部現實磕磕碰碰。如老夫子所說:“行自由而不逾矩。”
如果反抗權威和違背命令成為一個孩子標榜自我的思維定勢,他就不會有心理空間準備接受有益的前人經驗。而人的一生中,并沒有太多時間摔不必要的跟頭。
淘氣的角色往往使作品生趣盎然。但這種試探邊界的行為在真實世界中可能帶來的自然后果,也應傳達給孩子們;角色在這過程中的成長與自我調整,也是一種很有價值的經驗。
幾天以后,彼得兔的表兄本杰明兔偵察到麥琦格老先生出門了,于是慫恿彼得兔又闖了一次菜園子。雖說老先生肯定不在家了,但彼得兔仍是神情恍惚擔驚受怕,享受不了任何樂趣。
長大以后的彼得兔自己墾了一片園子種菜,自給自足。看來小時候那次苦頭是吃大了。而做了父親的本杰明兔呢,還得時不時跟彼得借點卷心菜來接濟他那一大家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