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隨筆砸談 > 正文
 

河南人的莫須有污名和群眾摧毀群眾戰略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01日 15:02 《南風窗》雜志

  □張 檸(廣州)

  啊,是河南人

  近幾年來,在群眾對群眾的摧毀性攻擊中,河南人群被中國人群逮個正著。我讀了一些為河南人辯護的文章,有一本叫《河南人惹誰了》的書,近12萬字的篇幅,寫得正氣凜然
,但效果遠不如一個關于河南人的小段子。那些辯護的聲音,就像獎勵的掌聲一樣,刺激著段子作者的靈感,激起了講述者和傾聽者的欲望。

  群眾就是一群散漫的狩獵者,只有發現了獵物的時候才會糾集在一起。他們合伙猛地撲向獵物,目的是為了分享獵物。河南人(或者蘇北人、猶太人)的精神近乎崩潰的時刻,正是狩獵者準備分享獵物——道德肥肉和皮毛——的時刻。所有的群眾都在分享語言獵槍捕獲的道德果實。其實這不過是一個勝利的假象,獵物(河南人,蘇北人、猶太人)本質上是根本不會被群眾摧毀的,被摧毀的恰恰是那些跑得最快的、進攻得最猛烈的獵人。他們被群眾重重壓在底下而窒息身亡。于是,群眾中的一部分就首先成了獵物,也就是成了“河南人”,“河南人”就在他們身上復活了。這就是群眾摧毀群眾的社會心理學悖論。

  群眾假定自己是一個有共同朋友和敵人、共同好惡和趣味的社會整體,“道德烏托邦”就是這個群眾整體的假定邊界。遺憾的是,“群眾整體”并不是一個自明的概念,他們無法靠自己來證明自身,他們唯一的“證題法”就是“合并同類項”,將另一個群體驅逐出假定的道德烏托邦的邊界,將他們放逐出境,從而使自己假想的邊界透明無比,社會學稱之為“去道德化”,也就是否定另一群人的道德主體角色。非道德主體(他們),就是道德主體(咱們)的共同敵人。在這里,“污名法”(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作為微觀社會學中的權力較量和攻擊手段,就成了群眾的戰略,通過語言(輿論)傳播,將非道德標記貼在另類人群的額頭上,就像海斯特白蘭胸前的紅字一樣。

  群眾的修辭術

  如果這些標簽的性質不夠穩固,也就是標簽的形式和內容不能恒久對稱的話,“污名法”就跟謠言十分接近。為了讓謠言變成真理,群眾必須將另類人變成永恒的“非道德主體”,也就是將一小群人鎖定在一個固定的“去道德化”的世界之中。而在現實生活中,這個“道德集中營”般的世界并不存在,或者說它的邊界搖曳不定。唯一能夠形成恒久“去道德化”世界的,只有語言,也就是符號世界。因此,編織語言符號邊界的修辭術,就成了群眾的戰術,這個戰術威力無比,所向披靡。

  《圣經》將法利賽人去道德化(唯利是圖),西方人將東方人去道德化(嗓門兒大,不講環保),中國人將河南人去道德化(詐騙術),上海人將蘇北人去道德化(職業和身份歧視),都得益于括號中那一個又一個故事和講述時的修辭術。在一場沒有被告的訴訟中,他們,河南人、蘇北人、猶太人……就這樣成了一個沒有原告的罪人。

  修辭術就是群眾的戰術,就像“污名法”是群眾的戰略一樣。修辭術的本意原本是雄辯術,它十分講究理性的邏輯推理,只是后來才墮落為純粹的講述技巧或者一種虛構的敘事。通過虛構敘事文本的符號結構,我們突然接近了一個我們并未接觸過的、被典型化和“妖魔化”特殊的客體(河南人、蘇北人等)。對河南人、蘇北人等的虛構敘事,目的不在于反映真實的現實,而是要將一種殘缺的現實,融進一個完整的敘事結構中,從而達到虛構作為“扭曲整體”的河南人的閱讀效果。最典型的就是那個關于河南人的“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千萬不要相信河南人!”的呼喊聲,猶如炸藥包的爆炸聲一樣,深深地印在人們的腦子里。

  在道德審判的現場

  在這里,敘事形式本身就變成了內容,借助于歷史故事本身的穩固結構,達到了比炸藥爆炸還要令人震驚的現場效果。故事的講述和傾聽現場,仿佛成了一個道德審判的現場,莫名其妙地將河南人群釘上了道德的十字架。這種虛構敘事的威力,這種現代修辭術的技巧,靠以劉震云、“馬說”等河南精英的雄辯術,永遠也無法化解。因為故事的講述者,已經從根本上修改了歷史故事的基因,一個新的“轉基因故事原型”已然成型。我們這些被“轉基因食品”養育出來的龐大群眾,就認這個。

  對河南人、蘇北人、猶太人的虛構敘事文本或者修辭術(其中包含了諸多隱形的、殘酷的話語暴力和地域歧視),就是通過語言的敘述,“囚禁”了一兩個更小的群體,并在想象性的符號生產和消費(講故事、聽故事)中,將自己這個更大的群體輕而易舉地“解放”了,因為他們感覺自己終于成功地驅逐了一個群體(河南人、蘇北人等),就剩“咱們”自己了。毫無疑問,無論通過什么形式的“暴力”,都永遠也不能接近“解放”的目標,他們將被自己的同類勒死。因為“解放”就是消除距離的結集,而撕咬就是群眾的本質。

  幾乎就在河南人遭到攻擊的同時,一名河南患者,揚言要到大城市里去向眾人“噴射毒針”。我們還同時聽到了諸多來自中原腹地的,跟來自其他地區一樣令人驚奇的消息。我們發現,從外部攻擊一個群體,不但不能使這個群體消亡,反而使他們更加強大和穩固。他們會采用各種保護措施,比如模仿別的群體、尋求欺騙的合法性(一種新的雄辯術)等等,讓自己和自己的特征得以保存,并同心協力要抹去“集體污名”。

  包括河南人在內的所有遭到攻擊的群體,在一種帶有道德歧視色彩的故事面前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他們保存自己的唯一方式,首先就是認可攻擊者假定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同時也認可自身的道德劣勢。因此,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辯解,意思是說,我們也不喜歡你們說的那種“河南人”或者“蘇北人”,但我們不是你們所說的那種“河南人”或者“蘇北人”。我們就是你們,我們是一樣的人,我們也是群眾。

  相反,在驅逐異類之后顯得貌似純潔的群眾,已經感到百無聊賴,也感到焦慮不安。這種焦慮來自一種新的瓦解、新的驅逐、新的分類。他們也開始患上了河南人、蘇北人、猶太人一樣的地方病。他們最終被分裂為無數個小的群體。與此同時,“河南人”被迫偽裝成大群眾認可的那種群體的成員。北京人和上海人越來越像河南人和蘇北人;河南人和蘇北人也越來越像北京人和上海人。在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中,群眾又重新融合在一起了。可見,群眾摧毀群眾是一種典型的自我摧殘,實際上就是語言自殺。■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河南人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春意融融
綠色春天身臨其境
愚 人 節
整蠱先鋒幽你一默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