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實驗小學語文教師紀連華對河北小學語文課文中稱林則徐銷毀了兩百多萬箱鴉片的真實性提出質疑,并建議有關部門能夠重視并修正這個錯誤。這種對歷史細節真實性的執著追求精神,值得我們尊敬。
據報道,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語文第八冊《虎門銷煙》課文中稱林則徐在虎門指揮銷毀了兩百多萬箱鴉片,而紀老師所查閱的由高等教育出
版社出版的高教版《中國近代史》(武吉慶主篇)第27頁中稱,“英美商販繳出鴉片20283箱”,兩者差距達百倍。后紀老師又查閱了多種相關資料,發現林則徐在虎門共銷毀了兩萬多箱鴉片,由此,她認為課本上的數字是錯誤的。
虎門銷煙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重大歷史事件,林則徐禁煙也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主義代表事件之一。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細節不可不察,更不可絲毫馬虎。特別是當我們要通過學校教材講愛國主義精神傳授給子孫后代的時候,更應該恪守歷史細節必須真實的原則。“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其基礎必須是歷史的真實。而在歷史細節真實性上的任何馬虎、錯訛,都勢必使謬種流傳,貽誤后人。試想,當我們的孩子從各種不同版本的歷史教材上看到對虎門硝煙這同一歷史事件的數據竟然相差100倍的時候,他們還會相信我們教授的就是真實的歷史事實嗎?
對待歷史真實性的態度,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學風是否端正體現。最近日本右翼在修訂歷史教科書事件中抹煞侵略史實的卑劣表現,我們也應當引以為戒。如果歷史事實可以變成任人隨意打扮的小姑娘時,受影響不僅僅是我們的孩子,還有民族的形象與國家公信力。
令人遺憾的是,紀老師提到的“兩萬多箱”,未必就是虎門硝煙的最準確數據。“兩萬多箱”雖比“兩百多萬箱”更接近真實,但仍然是個概略數字,且仍未必準確。為了找到真實數據,筆者曾上網搜索了多家相關網站,卻遺憾地發現了一些矛盾的數據。例如,在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團中央信息辦、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共青團廣東省委、鴉片戰爭博物館、中青網承辦的“鴉片戰爭大事記”中稱:1839年“5月18日(四月六日)林則徐將應繳煙土全部收清,共19187箱又2119袋。”“6月3日(四月二十二日)林則徐在虎門銷毀所繳鴉片,至25日全部毀完。” 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廣東東莞虎門鴉片戰爭博物館資料則稱:“1839年6月3日至25日,清朝飲差大臣林則徐把收繳的英美鴉片販子的2376254斤鴉片在廣東虎門鎮口海灘當眾銷毀。”上述數據和前面小學教材、高校教材中的數據,到底讓我們相信哪個呢?
聯想到近年來高校歷史專業教育與各地歷史研究工作的日漸式微,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歷史教學與研究的命運格外值得我們深思與關注。歷史是愛國主義的基石之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愿河北小學教材關于虎門硝煙數據的錯訛一事,能成為加強歷史教育、歷史研究工作的契機。
(稿源:紅網)
(作者:江南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