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女大學生要和一位48歲,生活沒有自理能力的乞丐結婚,在門戶之見林立的當下中國,這絕對屬于不是“天方夜譚”的天方夜譚了。媒體言之鑿鑿,甚至還配上了一副打了一點馬賽克的照片作為兩人情投意合的佐證,作為看慣了世態炎涼的老百姓,確實不由有些悚然動容。在“啪啪”的網絡點擊聲中,一方面我們對那位精神超脫的女大學生真誠地行“注目禮”,另一方面我們更想探求這位乞丐“攬得美人歸”的個中緣由。
可惜,當廣大受眾眼角有些發酸,那些喜歡“借雞下蛋”寫時評的朋友在大發感慨的時候,這個發生在陽光下的愛情“童話”倏然間炮炸了,炸得人一愣一愣的,就像一首歌里所唱的那樣“真的還是假的”,F在看來,這次記者是真正深入了現場,進行了縝密的調查,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起來了”——女大學生連呼被欺騙,老乞丐風流成性!
仔細想想,這個在陽光下存活了幾天功夫的美麗“童話”,到底俘虜了多少受眾的“眼球”?真是“一面是文字,一面是垃圾”。手段高明的老乞丐,捉弄一下只求發稿的記者;欣喜若狂,如獲至寶的記者,用涂滿情感油彩的文字“甘蔗”,把期盼“童話”再現的廣大受眾嚼得云里霧里,恐怕這也是文化傳媒時代才能上演的一道“畸形”景觀了。
一刻值千金的網絡時代,滿足于新聞的轟動效應,而不經過審慎的調查取證,僅憑當事人的一面之詞而短、平、快地將所謂的新聞“倉促上陣”,看來我們不能只將道德的利劍刺向那個欺世盜名的老乞丐,更值得反省的是我們部分媒體,還有我們受眾脆弱至極的情感防線。
炮制媒體“童話”,讓受眾眼角“發炎”,這是不是也算新聞造假呢?多些審慎的現實主義,少些急功近利的偽浪漫主義,面對漸漸散去的“童話”氣泡,但愿這不是2005年愚人節的禮物,“吃一塹,長一智”后我們也不妨大聲地提醒每一個人!
(稿源:紅網)
(作者:李仕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