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的8.5級地震再次震驚了世界,發生在北蘇門答臘首府班達亞齊的一幕也同樣震撼著我們的心靈。新華社的報道借用一位叫哈桑的外國志愿者之口向我們描述:大街上,沒有見到想像中混亂不堪的場面,男人拉著女人的手,女人則抱著小孩有序地向高處撤去。
“全城逃命,但沒有慌亂。”哈桑說,本來她和同事都非常驚恐,但這一幕讓她們
繃緊的心慢慢放松了。
有一樣東西,越是在災難里,越能得到放大,那就是愛與人性。愈大的災難愈彰顯出人類特有的愛與人性。
這是一種非凡的體驗,它讓我們在災難中體味力量。
愛與人性,實則是一個國家公民素質的體現。但良好的公民素質并不是面對災難時惟一的反應,即便是在泰坦尼克號的故事中,也有個別身體強健的男子與弱者搶奪最后生存的機會。這個時候,政府及其組織能否及時發揮作用就至關重要。在泰坦尼克號上,這種作用體現于警衛開槍制止上。而在此次班達亞齊市民的疏散中,我們看到的是警察機構的作用:騎摩托車的警察用擴音器囑咐人們不要慌張,有的母親因手中已抱著一個小孩而無法顧及其他孩子時,騎車的警察主動把小孩抱上車。而在另一處,由于警察還沒有趕過來,數千人只好全都擁擠在公路上,造成阻塞。
愛與人性來自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公民性格的長期養成,來自于公民與政府之間的良性互信與互動。不論是“9·11”事件還是北美大停電,紐約人所表現出的那種冷靜與秩序,就在于人們相信政府,相信他們會竭盡全力來幫助。事實也的確如此。
愈大的災難愈考驗著一個國家的公民性格。非典是我們曾經共同面對過的一場災難,我們的國民也曾走過一次從茫然恐惶、以鄰為壑,到同舟共濟、眾志成城的心路歷程,不論是對于政府,還是對于公民,它都曾給了我們深刻的反思,讓我們認清愛與人性的力量。
災難是書寫人類歷史的另一個視角。讓我們開始致力于政府機制、社會動員等方面建設,從而滋長愛與人性,滋長公民性格。“蒼天空無又何妨,我并非獨自一人。”那足以讓我們掬一捧熱淚的,正是人類作為共同體的特質,那就是守望相助,是頭頂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當然,更是一個國家公民性格的養成。
□楊耕身(湖南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