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巧俊
“圖書館,一個漸漸被失落的文化陣地。”這是一位縣圖書館館長曾對我說的一句話,言語間透著蒼涼。他告訴我,圖書館已經多年沒有購進書了,過去“門庭若市”的閱覽廳,如今變得格外蕭條冷清。圖書館這個重要的文化陣地漸漸喪失其主要職能,絕非一年半載的事,也絕非某一個地方獨有,它帶有相當的普遍性,不能不讓人憂慮。
據3月28日《中國青年報》報道,2004年甘肅省會寧縣圖書館的報刊費0元,購書費0元。會寧縣圖書館的王耀德告訴記者,圖書館至少有10年沒買一本新書。記者能找到最新的書是1994年的《鄧小平文選》。這樣的情況,在甘肅的地縣級圖書館中很普遍。“全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地縣圖書館十幾年沒買過一本新書。”
其實這樣的新聞并非第一次看到。今年1月6日,新華社記者就這樣描述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圖書館:“閱覽室空無一人,圖書室陰暗發潮,樓房過道擠滿了書架,館藏圖書、檢索卡上布滿了厚厚的灰塵,似乎已有很長時間沒人光顧……”圖書館館長楊海蓮說,由于縣財政從1989年開始不再給圖書館撥付圖書購置費,15年來他們沒買過一本新書!
作為公共文化設施,圖書館在滿足當地群眾知識信息需求方面,發揮著積極、有效的作用。但圖書館沒有新書上架,讀者也就自然流失。圖書館生存的慘淡狀況,往往被歸罪于財政緊張。其實,這只是一種借口,一種極不負責任的說法,真正原因還是當地政府部門不重視。
記得上世紀80年代,我在家鄉種莊稼,只要有空閑就會騎車跑十多里路去鄉文化站和縣圖書館飽覽書籍。那時鄉文化站每年都訂十幾種報刊,購進上萬元圖書,縣圖書館的書報訂購更多。那時的GDP豈能和現在相比?可見,并不是沒錢的問題。
一個圖書館一年到頭不買一本書,難道真的是財政緊張?哪個縣的招待費、公車消費一年不是用百萬元、千萬元來計算?廣東省的貧困山區陸豐市某官員一頓就豪吃了15萬元!四川省萬源市搞一次紀念活動可耗資2000萬元。有哪個貧困山區縣級市耗資2000萬元建圖書館,或一次花幾十萬元給圖書館買書?廣東是經濟發達地區,但廣東公共圖書館的生存狀況與廣東的經濟發展速度仍然極不相稱。就連深圳也有人說是“經濟的旺區,文化的沙漠”。官員不愿意投資給圖書館買書,是因為圖書館不能為他們樹立形象,不能算他們的政績。
不知道我國人均讀書幾本,但我想,如果全國各地的圖書館都如此冷清,人均讀書的數量恐怕不會太多。
文化市場日益萎縮,文化陣地大量喪失,文化消費正呈畸形化發展,這是不容忽視的大問題。今天,中國的物質文明發展正以世界矚目的速度前行,但是中國人的綜合素質并沒有以世界矚目的速度前行。學者唐世平說:“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歷史就可以發現,如同公司在市場競爭中的成敗最終決定于它的學習能力一樣,國家作為一個特殊的組織(也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構建的最為復雜的組織),其在國際社會無政府狀態下的發展、競爭和興衰(國家在當今世界的生存權已經相對有了保障),也同樣基于其所擁有的學習能力。一個暫時落后的國家只要具備強大的學習能力,就能夠趕超比自身更發達的國家。”(《國家的學習能力和中國的趕超戰略》)日本前首相吉田茂所著《激蕩的百年史———我們的果斷措施和奇跡般的轉變》,論述了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的百年巨變(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后的恢復重建),他的話更讓人振聾發聵:“維新的大業,不能只靠領導人自己,必須借助于多數受教育的國民之手來推進。”
一項調查表明,2004年,法國人人均讀書11本,且法國人人均讀的書多于人均買的書,因為遍布法國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圖書館,為讀者提供了便利的免費借書服務。
國家的發展,取決于國民素質,而提高國民素質,讀書學習是最重要的途徑。我們千萬不能忘記高爾基的那句名言:“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如果各地圖書館的慘淡現狀不能改觀,文化只能離每一個人越來越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