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著名抗日英雄葛振林的逝世,“狼牙山五壯士”被人們重新提起。有人發現:在新的上海市二期課改語文教材中,《狼牙山五壯士》被正式刪除,由此,引發了一場“該不該刪除”的爭論。
上海市教材編寫組負責人解釋說,刪除該文是現代社會的需要,過去單一的以革命戰爭題材為主的文章結構與學生的思想脫節;五壯士所處的時代與現代社會有很大差別,難
以引起師生的共鳴;在新時期,需要新形式的革命英雄主義,比如楊利偉、桑蘭和劉翔等,他們與孩子的生長環境相近。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狼牙山五壯士》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教科書中并未被刪除,目前該教材仍然在全國范圍內使用。這位負責人還表示,在中小學進行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教育部“將對上海的情況進行了解”。
通過教科書記載革命英雄的壯舉進行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顯然是十分必要的———我們認同教育部的看法。但是,需要說明的是,在一部教科書中沒有《狼牙山五壯士》這一個篇章,是不是就必然意味著編纂者放棄了“愛國主義教育”的使命了呢?道理很簡單,“五壯士”的英雄壯舉,也僅僅是眾多革命英烈中的一小部分,而語文教科書畢竟不是《革命英烈傳》,無法奢望它能包容所有的革命英烈———其實,即使是《革命英烈傳》,也難以寫盡所有的革命英烈,還有很多無名英雄呢。
教育部一位負責人也表示,目前,國家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對教材的革命傳統篇目有量的要求,但沒有規定具體篇目。因此,上海的教科書,只要按要求選有規定數量的革命傳統篇目,就沒有必要也沒有理由對其進行撻伐。
教材選用什么篇目,也反映著對教科書編寫的寬容態度。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后期,全國中小學基本上都在使用人教社編寫的“部編教材”。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和改革的深入,全國共用一套教材的局面越來越不適應中國地廣人多、各地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的實際,于是,由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各地自主編寫教材應運而生。
讓地方編寫中小學教材,正是為了保證教材的多樣性,使教材能夠與時俱進,符合時代的變化,符合當地的特點,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青少年學生。自主編寫教材,對文章的選擇標準就會不同,側重點不同,具體篇目也會不同。
就革命傳統教育而言,教材的編寫也有很大的選擇空間。上海的教材編寫者放棄了“狼牙山五壯士”的篇目,但若把其他的革命英烈的事跡寫入教材,也是允許的。況且,現在市場上有很多的輔助讀物,介紹革命英烈的書籍也很多,可以引導青少年學生在課余學習。
還有,在保證革命傳統教育按要求編入教材的同時,我們還要提倡教材能體現時代特性,豐富教材的內容。新時代的愛國主義已經體現出不同的內質,戰爭年代有英雄,新時期也有新形式的革命英雄主義。我們尊崇戰爭年代奮不顧身的犧牲精神,也尊崇建設年代在各個崗位上為國家進步和富強而工作的普通的“英雄”,他們身上一樣閃耀著“愛國”的光芒。歷史、現實和未來,都應該是教材所關注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