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穎波
作者:《經濟觀察報》首席評論員
前日在上海,有老友邀去酒吧。酒吧名為多來米,來此玩的多為臺灣商人。臺灣人娛樂方式和我們習慣的不太一樣,也是唱歌,卻不肯對著電視屏幕,而是站在臺上,手里
拿著歌譜,和著樂師的現場伴奏來唱。那樂師挺胖,一臉絡腮胡須,很有藝術家味道。我們來此喝酒正是因為他在的緣故——原來他竟是我老友把持的一本財經雜志的記者。這是我萬萬沒有料到的,寒暄的時刻,見我老友對他高高在上的態度才確認這是真的。每有客人點歌要他伴奏,最少要往他的鍵盤邊上的大杯子里放上兩三張百元大票。這樣一晚上約可收入一兩千元,真不知為什么他還要干記者這個行當。
“覺得我分裂吧?”樂師對著我茫然的臉說,“白天我在新聞發布會,晚上來這兒,這叫人鬼情未了。”
他上臺后,我和老友聊了半天這事,老友只道我是不習慣,說多重身份在現代社會,尤其在上海簡直跟有黑天白天一樣正常。這事我想了半天,終歸覺得是件好事,而好就好在他那兩重身份互不搭界。不然就很難說了。
諸君請看發生在我身上的雙重身份故事。我一畢業就分配在一個電臺的法制部工作,后來通過自學通過了全國律師資格考試成為最早的兼職律師之一。做兼職律師要本單位領導同意才可。我說服領導的理由是,司法實踐有助于我更深刻地理解和認識社會主義法制的實質,能促進我在廣播中提高宣傳法治思想的水平。事實上這沒錯,不過,記者的身份對律師工作也有好處。
1995年,也就是我從事兼職律師的第二年,我去河北一個縣為人辯護。本來事先都聯系好了,但是法院的人先是不讓看案卷,理由是拿鑰匙的人突然肚子疼,去醫院了,之后又推遲開庭,說是原定開庭的時間正趕上停電,這樣檢察官就無法通過投影儀展示被害人的照片。這讓我和我的當事人白白損失了兩天時間。終于開庭了,我在庭上連遭主審法官的喝斥,原因是我習慣于站著發言。我反駁說沒有任何規定不許律師站著發言,那法官喝道:“在法庭上要聽從審判長的指揮,你難道不知道這基本的規矩嗎?”
法庭上自然要聽從審判長的指揮,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可以亂指揮呀。我要繼續爭辯,可人家以辯方律師不遵守法庭紀律為由宣布休庭了。這又不知道要等多長時間了,萬般無奈之下,我只好動用我記者的身份了。
我拿著記者證,找到縣政法委書記,說是來調查一樁由律師反映的縣法院法官濫用職權的事,書記說,這事要調查一下才能做出處理,我立刻又掏出律師證說,不用調查,我就是那個當事律師。
案件第二天繼續開庭,一切都符合法律程序,效率很高。
我做律師六年,這是惟一的一回使用了不正當的手段,常常后悔莫及。我主要做刑事辯護,當事人犯貪污受賄罪的大多和多重身份有關,很多落馬高官都是利用了身兼數職的便利,在不停地轉換身份的過程中為自己謀取了不正當的利益,有時候兼不過來,就將其中的一部分讓度給妻子兒女,然后再合謀取財。我為此特討厭一些人有多重身份,我認為那根本就是特權。
后來我因為辦了郭小川名譽權案件以及胡長青受賄案,招來太多關注,雙重身份的問題反倒成了累贅,受到單位領導質詢,干脆放棄一頭,換一家單位專心致志寫文章了。
說到這兒,或許有內行人會一指頭戳過來說,你這是把身份概念和職業概念混淆了。身份是身份,職業是職業,兩下里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老實說,這的確是個問題。不過我既然寫文章,自然是經過了一番思考的。我得說,在很多時候,職業和身份確實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哪一種職業對應哪一種身份并非沒有規律可循。身份同時對應著等級,等級也差不多意味著權利的多少和權力的大小。從這個角度來說,現在多重身份的人多起來了,剛好反映出社會變化的一個重大方面,和開放之前的中國比,算是一大進步。
中國社會自古以來就有重身份、講等級的傳統,所謂刑不上大夫之類的古訓盡人皆知。
星辰日月,換代改朝,也不過你上我下,輪流坐莊而已。說到消滅等級,不分高低貴賤,人人享有平等權利,也始終是一些有識之士的夢想,從來也沒有變成過現實。對于不少人來說,他們的夢想不過就是有朝一日,哼哼,我們也能做人上人。
經歷了現代社會的洗禮,在今天,一般人都知道權力這一概念中包含著更多服務的內涵,但仍然有一些人,在掌握了權力之后,念念不忘的還是自己獲得了“人上人”的身份。
辦理胡長青一案時,曾聽到在當地流傳的一個“故事”,說胡因為位高權重很多人都想巴結他,最常用的辦法就是要重金買他的筆墨(他的書法的確上乘),有個飯館老板請他題個招牌,秘書說一字一千,四千塊錢付了,得了“某某飯館”四個字,老板說不對呀,沒有胡長青的名字呀,秘書回說,那三個字一字一萬。這事檢方并沒列入訴狀,看來難以證實,但在當地傳說良久,可見人們對于身份值錢這件事有多么熱衷,我說熱衷您不要不同意,這里邊確實帶著人們的憤恨,但如果僅僅是因為不恥的話,自然也不會總被掛在嘴邊。
人生在世,有千百種活法,若非考慮到身份本身的價值,我真不知道我們這些平頭百姓會多么愿意自由地轉換我們的生活方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