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罷3月24日陸志堅先生的《“讓座獎勵”折射道德教育無奈》,一度對陳先生的所持觀點深表理解和贊同。但聯系生活中琳琳種種不道德行為,思前想后,在情感與理性的碰撞中,覺得自己還是過多地倒向了情感,導致思維偏頗。其實,在新世紀新階段,道德義務與道德權利應當對等,道德回報是道德施行者的一種權利,必須認真保護。只有堅持物質利益驅動,才會有道德的“常青樹”。
道德同樣擁有權利訴求。在社會公德水準普遍不高的情況下,將物質利益與道德行為掛起鉤來,不失為一種鼓勵和引導人們推崇傳統美德的有益辦法。過去,人們長期生活在“公”字體制里,道德獎懲一般表現為一種精神行為,由于人們思想深受“道德只講義務不講權利”的桎梏,道德回報問題常常因羞于啟齒,而被忽視或回避,因爾形成了“要道德回報就不道德”的習慣思維定勢,其實這是一種思想觀念上的誤區。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沒有無義務的權力,也沒有無權力的義務。”“人們為之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與利益有關。”鄧小平同志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只講犧牲奉獻精神,不講物質利益,就是唯心論。”可見,道德義務也不能例外,要注意與相應的權利相聯系,相得益彰,不能背離。可以說,沒有物質利益驅動,社會就不會有道德這棵“常青樹”。
不可否認,道德的確是以盡義務為特征。但一個人施行了某種道德行為時,不以謀取權利為目的,這只能說明他的思想境界高尚,而社會沒有任何理由因此而推斷他不講權利就是合理的,是天經地義的,這是一種典型的形而上學。說到底,只講義務不講權利是計劃經濟思想觀念孽生的怪胎,是人治的表現。“英雄流血又流淚”;“乖孩子”沒奶吃,“鬧夜的孩子”奶不斷;誠信者到處碰壁,遭人恥笑,奸詐的人左右逢緣,倍受擁戴,這是社會道德領域極大的不公,這才是真正對道德的褻瀆和踐踏。
陳先生把“讓座獎勵”現象歸結為“社會道德滑坡”,從理論上看,這種習慣說法也不準確。道德具有繼承性、創新性、協調性等功能,就目前情況而言,道德的繼承性和創新性沒什么問題。人們通常說的“道德滑坡”,主要表現在道德的社會協調功能不到位,不能盡如人意,而不是道德本身“滑坡”了。當然,由于協調性的問題,對道德也造成了嚴重損害。在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還有一種現象應當引起人們足夠的注意和警惕,就是“道德蹂躪現象”。比如,有的把發展市場經濟和道德控制對立起來,對符合社會道德的現象故意冷嘲熱諷;跑官要官悖德悖法,羞于啟齒,而竟有人到處嚷嚷,顯示個人之能;還有些人在言談中充滿著對傳統道德的挑戰,堂堂的黨員領導干部與社會痞子一樣表現出對道德的不屑,等等,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道德回報機制缺失。
在鼓勵和提倡人們奉獻愛心的同時,應當善于制定并運用制度機制保證人們的愛心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因此說,實行“讓座獎勵”并沒有什么過錯。特別是其中蘊含的積極精神,值得在做好其他工作中學習借鑒。至于“可能給一些唯利是圖的人提供新的營利機會,造就一批職業讓座人”,這是技術層面的問題,只要引起注意并逐步完善,是可以避免的。而且從吉林、湖南、河北等地的一些城市試行的情況看,真正去“領獎”的人也很少。
(稿源:紅網)
(作者:徐云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