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新軍/文
盡管從1999年中央提出西部大開發開始,西部諸多地區就認識到人才匱乏和人才流失是困擾西部地區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但在五年之后的今天,這一狀況并未獲得根本性的好轉。今年兩會期間,人才流失問題依然是來自西部地區的代表委員們經常提起的話題。代表委員們形象地說,過去是孔雀東南飛,現在則是連麻雀都要一起飛了。
這樣的比喻并不過分。在過去的十年里,蘭州大學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就完全可以再辦一所同樣的大學。而這,還僅僅是西部地區人才流失的一個縮影。有關的統計數字表明,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部人才流出量是流入量的兩倍以上,特別是中青年骨干人才大量外流。新疆近年來調往內地的專業技術人員高達兩萬多人,青海省20年來調走或者自動離開青海的科技人員估計在5萬人以上。陜西省前年畢業的4600多名碩士學位以上的研究生,有80%擇業到了東部。甘肅省每年在外地高校培養的非師范類畢業生的回歸率只有40%,甘肅農業大學培養的27名畜牧業碩士研究生現已全部調走。
對于急于發展經濟、急需各類人才的西部地區來說,這樣的現實的確令人堪憂。
盡管西部地區為吸引和留住人才,出臺了各種各樣的優惠政策,但在和東部沿海地區相比毫無優勢的環境、收入以及機會面前,西部地區顯得束手無策。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業留人在很大程度上因為落實的問題而成了西部一些地區的一廂情愿。
條件艱苦、待遇較低,經濟總量小,吸納聚集人才的能力弱,這是造成西部人才短缺的客觀因素;而人才激勵機制不健全,政策落實不到位,本地人才的作用得不到很好發揮,造成自身人才嚴重流失,則是西部地區不容忽視的原因。因此,西部人才建設也同樣存在一個“水土保持的問題。
顯然,西部地區也認識到了這一點。2004年,青海省就陸續出臺了包括職稱評定中否決“一票否決、非公人員享受“平等待遇、允許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參加各類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和執業資格考試等一系列關于職稱改革的政策和措施,在當地獲得了廣泛的好評。但是,這僅僅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方面,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改善人才成長并發揮作用的“生態環境”,即使職稱問題解決了,一些人可能到頭來還是會選擇離開。
對西部地區來說,在合理、公平的人才培養和評價機制建立起來以前,孔雀帶領麻雀一起東南飛的局面可能很難有大的改變。而要改變這種局面,單憑喊幾句口號顯然是不行的。在環境、待遇等方面都不如東部地區的情況下,西部地區只有長時間堅持做些扎扎實實的、讓人看得見的工作,才有希望走出人才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