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慈善提升慈善品質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8日 07:38 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 | |||||||||
福建商人黃先生,熱心于慈善事業,長期以來在重慶資助了120余名貧困學生,但他有一個很特別的做法,即從不和那些受捐助者見面,也不和他們進行任何形式的交流,被人們稱為“隱形慈善家”。(《重慶日報》3月15日) 筆者認為,黃先生的做法值得稱道,不僅豐富了慈善捐助的精神內涵,而且有助于深化和提升整個社會的慈善品質。
不和受捐助者“做任何形式的交流”,表面上似乎有些生硬、不近人情,也不符合“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傳統慈善倫理,但正如黃先生所說的,如果捐助者的個人形象過于突出,資助-受資助之間的“施受”關系被強化,無疑多少會在人格、心智都尚未發育成型的學生中造成陰影,不利于他們健康獨立地成長。畢竟,慈善捐助的意義不僅在物質層面的救援,精神層面的體諒、尊重更是其應有的深層價值內涵,也就是說,讓人生存下去并不是慈善的全部目的,除此之外,還需讓人活得體面、尊嚴,這樣的慈善胸懷、境界才是真正寬宏、博大,更富于人道情懷的。 站在整個社會慈善交往關系的角度看,淡化捐助人和受捐者之間的具體情感交往,也有利于將“慈善”活動從一種個別的、特殊狀態下的人際行為,擴展為普適、常態的社會行為,使慈善捐助成為整個社會的公共理性。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黃先生的不與受捐者交流的做法,價值絕不僅是尋常的“做好事不留名”,而體現為一種更高層次的慈善品質和覺悟。從根本上說,慈善事業是一種社會事業,幫助那些暫時處境不幸的成員擺脫困境,不是少數樂善好施者的個人沖動,而是一個文明、和諧社會的所有成員都應盡的社會責任和道德使命。□張貴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