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資源的低開采、高利用和污染物的低排放,是一種主動的解決環境與發展之間矛盾的方法,西部牦牛產業集團為循環經濟做了很好的注腳
□ 本刊記者 傅強
循環經濟,這個新興的詞匯在去年國家發改委舉辦“全國循環經濟工作會議”之后
驟然升溫。然而對于西部牦牛產業集團總裁貢布·東洲來講,從1998年集團確立“牦牛產業”這個項目起,就沒有走“先開發,后治理”的老路,盡管困難重重,但按照東洲的說法就是:“我們開發牦牛產業是為了藏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藏民族永久的富裕,我們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弄臟自己的家園!”
東洲當時或許沒有聽到過“循環經濟”這個詞匯,但正是企業的責任,讓西部牦牛產業集團在開發“牦牛產業”的過程中,探索出了一條新的發展模式。
依據集團的《牦牛產業化項目戰略規劃》,集團公司牦牛產業化開發項目涉及牦牛肉制品生產、牦牛乳制品生產、牦牛皮毛制品、牦牛生化制品等方面,用他們的話說,就是緊緊圍繞“牦牛產業、牦牛經濟、牦牛文化”實現集團公司全方位、綜合開發的產業方向,為牦牛產業提供有力支撐。
“如果依照傳統的運作模式,我們可以從最好搞、最賺錢的項目干起,這樣干資金的壓力以及項目的風險性都較小,沒有必要一上來就從全方位、綜合開發搞起。但你要知道,牦牛、北極熊、企鵝被譽為世界上沒有被污染的三大物種,而唯獨只有牦牛可供人類食用。它是以青藏高原為起源地的原始珍貴畜種和寶貴的畜牧資源,是青藏高原代表性資源,藏區人民幾千年來賴以生存的生產及生活資料。對這個產業的開發利用一定要尋找出一條全新的模式,真正地保障這個產業、這個區域可持續、健康的發展。”東洲說道。
據東洲介紹,該項目實施區域三省十一縣(由甘肅的瑪曲縣、碌曲縣、夏河縣,青海省的久治縣、班瑪縣、達日縣,四川省的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馬爾康縣、壤塘縣組成)土地面積不到一萬(9579)平方公里,占青藏高原總面積的3‰,卻擁有牦牛數量400多萬頭,占青藏高原牦牛總數近三分之一。從單位面積的牦牛數量來看,青藏高原每平方公里的牦牛數5.6頭,而三省十一縣每平方公里的牦牛數卻高達417頭,由此可見,三省十一縣區域的牦牛具有高度集中性,是實施牦牛產業化開發的最佳區域。
然而正是這個區域,也是環境生態最脆弱的區域。
其中青藏高原的畜牧業原始粗放,對草場的利用長期處于低投入、低效益的層次,深度開發利用差。牲畜超載放牧愈演愈烈,有的地區超載已達30%-60%甚至更高,草地沙化以極為可怕的速度增長。
位于牦牛產業開發的三省十一縣,共有草地1.2億畝,但由于長期過載放牧,已出現了沙化、退化現象,草場生態環境惡化,蟲害鼠害嚴重,造成牲畜品質下降,畜種退化,嚴重制約了畜牧業生產發展。由于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的嚴重影響,已使青藏高原的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嚴重,并引發黃河的斷流、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洪澇災害。
生態建設問題是牦牛產業發展的基礎問題。項目實施區域又是黃河、長江發源的地方,有中華民族的水塔之稱,是中國最大的濕地,中國最大的水儲備庫,區域生態環境的建設至關重要。為此,西部牦牛產業集團組織相關領域的專家,專題討論牦牛產業與生態環境的問題,設計出了一條既能讓牦牛產業可持續發展而又不會對環境、生態產生破壞的新型運作模式。
在這個新型運作模式中,牦牛產業是一項綜合性產業開發工程,各級產業之間緊密鏈接。具體做法是——
通過乳制品建立資源網絡體系
乳業項目是整個牦牛產業項目的基礎,它直接影響到牦牛肉業項目以及二級產業的開發。在乳業項目中,通過對牦牛分布區域的合理劃分,科學地規劃出中心奶站在三省十一縣范圍內的分布,預計將圍繞三個乳品加工廠建設總共26個中心奶站,2000個收奶點。同時,公司通過“公司+牧民”和股份制形式與牧民形成緊密結合,收奶網絡的成熟以及牧民組織體系的完善為公司整個牦牛產業綜合加工項目資源網絡系統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通過肉制品為下游加工集聚了資源,可以零成本地為下游提供資源
通過肉制品項目的實施,不僅可增大牦牛肉的附加值,同時也為牦牛附屬物深度加工積聚了資源。牦牛肉制品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皮、毛、血、骨等副產物由于在肉制品加工時已計算其成本,因此后續加工所需資源成本很低,接近于零。這就為這類副產品的綜合加工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副產品的綜合加工利用又可大大提高牦牛產品的綜合競爭力。
二級產業的主要構成:牦牛生化制品加工廠、皮毛加工廠、牦牛骨加工廠、牦牛角、牦牛鞭加工廠、環保處理廠、草場和示范農場等。
據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綜合業務部劉潔先生介紹,中咨公司作為循環經濟試點工作技術支持單位,近期對一批企業進行了調研。在他看來,以往的環境保護運動關注的主要還是經濟活動造成的生態后果,也就是說,只關注了環境的末端治理方式,因此是一種被動的解決方法。傳統工業社會的經濟呈現出“開發資源——制造產品——產生廢物”的一個線性流程。而循環經濟的革命之處在于把線性變為了閉環,即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流程,實現資源的低開采、高利用和污染物的低排放,是一種主動的解決環境與發展之間矛盾的方法。
西部牦牛產業集團所實施的“牦牛產業”開發思路實際上是一種生態經濟的思路,把食品(包括乳業和肉業)、醫藥、畜牧業、加工工業等諸多產業鏈接到一個循環發展的經濟鏈條中,在充分利用資源、優化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實現效率和利潤的最大化是強調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已經開發的資源、保護未經開發的資源,保護環境。這一點對于我們正在走的新型工業化之路有非常好的借鑒作用。
牦牛產業發展格局
公司以牦牛產業開發為核心產業,兼營藥業、旅游業、餐飲業、貿易業,已成為主業突出、多元化民營股份制集團企業。擁有全資、控股企業五家,涉及畜牧、畜產品加工、生態旅游、植物制藥、生化制品等領域,目前已形成了跨地區、多元化和國際化的發展格局。
公司價值分析
股東回報
公司致力于為股東提高回報率,牦牛肉奶集團綜合內部投資收益率將達到51%。
社會效益
以公司在紅原縣實施的牦牛乳制品項目為例,1斤牦牛奶的利潤中有40%是牧民的,35%是財政的,只有25%才是企業的。公司現有的乳制品項目的實施,已經使紅原縣的牧民人均年增收370元。而2002年紅原乳業公司因技改停產一年,牧民因此在經濟上損失近480元/人。預計乳制品、肉制品項目實施后,可使牧民人均增收1500元;從財政收入方面講,項目區(縣)的財政收入可以翻2-3倍,達到1000萬。
藏民回報
牦牛產業化項目的實施將使牧民的收入成為長期而穩定的收入來源。僅以乳品和肉制品兩個項目就可以帶動10萬牧民發展當地經濟,使占20%的貧困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