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心中的全國現代化由關注窮人經濟學開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6日 09:11 新京報 | |||||||||
在3月14日舉行的總理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在回答有關“三農”問題時說:“我想起了諾貝爾獎獲得者、一位叫舒爾茨的經濟學家的一句話,他說世界大多數是貧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窮人的經濟學,那么你就會懂得經濟學當中許多重要的原理。我不是經濟學家,但我深知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在中國的極端重要性。沒有農村的小康,就不會有全國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不會有全國的現代化。”溫總理的肺腑之言有如一聲警鐘,在所有經濟學人心底引起了共鳴。隨著改革的深入,中國市場經濟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讓經濟
首先應該承認,窮人自己對貧困的形成和積累難辭其咎。市場經濟中弱肉強食、優勝劣汰是自然法則,貧困的一個重要來源是窮人自身素質的相對低下,包括知識水平、努力程度等等。而自身的貧困反過來又讓窮人缺少提高自身素質的能力,這其中的潛在邏輯就是窮人因為窮所以窮,陷入了納克斯所言的“貧困的惡性循環”。 但這種貧困循環很容易給人一種假象,即認為是市場競爭引致了貧困,貧困的形成是經濟學中“看不見的手”造就的。然而事實并不盡如此。經濟學中所言的市場是一個自由市場、公平市場,沒有“看得見的手”來潛在地控制生產和分配。但現實就是,窮人生來并不平等,而且在市場競爭中也不能擁有平等的權利。于是乎,《新約全書.馬太福音》中發出了這樣一句沉悶的聲音:“對已經富有的人還要給予,使之錦上添花;而對一文不名的人,即使有了一文,也要強行奪走。 讓富有的人更富有,讓沒有的人更沒有。”這就是發展經濟學中著名的“馬太效應”,用來形容正向反饋,即“富者越來越富,窮者越來越窮”。 所以說,貧困不是市場的產物,而是不公平的后果,富人對經濟資源配置的控制力是貧困的重要來源。正如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有“經濟學良心”之美譽的印度發展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在《貧困與饑荒———論權利與剝奪》中所言:“繁榮過程自身就有可能成為饑荒的誘因”。 經濟學的靈魂是自由和公平,這也是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內在動力。因此,只有去洞察窮人經濟學,還窮人以“起點公平”,才是經濟學家履行社會職責的方向。就像阿馬蒂亞.森在《作為能力剝奪的貧困》開篇說的那樣,“貧困必須被視為是一種對基本能力的剝奪,而不僅僅是收入低下”。他的這一思想已經被聯合國機構接受并發展為人類貧困指數概念。所以,“劫富濟貧”的政策建議是對本不平等的窮人權利的再剝奪,這不僅有違人道主義的經濟學良心,也偏離了自由平等的經濟學主旨。 溫總理的經濟學觀是所有經濟學人自省的基準,惟有誠心誠意去關注窮人經濟學,市場經濟才會更加健康、和諧。 □程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