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瑾
關注背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年均增速達20%以上,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已從1979年的不足1%提高到目前占GDP的比重超過1/3。特別是在一些一般性競爭領域,非公有制經濟有的已經超過70%,民間投資已經超過50%。
目前,我國平均每天增加1500多家民營企業。專家估計,全國民營企業的投資人數將在2010年達到3000萬到4000萬人。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城鎮新增就業崗位的70%以上是由非公有制企業提供的。
此前,非公經濟發展36條正式公布,非公經濟迎來了又一個大發展的春天。
●視角1:拓寬融資渠道
【社會掃描】
溫州長城電器集團總裁葉祥桃曾說,小企業如果到正規商業銀行去借錢相當困難。像長城電器發展到這么大,只向銀行貸過5萬元。
盡管溫州的民間閑散資金號稱3000億,至今卻沒有一個進入民營企業的合法渠道。
【代表聲音】
“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貸款太難。”———陳澤民代表說,這些企業大多在創業階段,由于沒有什么可擔保的資產,銀行很少同意貸款。
【兩會觀察】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拓寬非公有制企業融資渠道”。拓寬非公經濟融資渠道,決不僅僅意味著國有商業銀行向民企敞開大門,以合法手段利用民間閑散資金不失為融資良策。關鍵的問題是,合法的地位何時取得。
●視角2:打破壟斷堅冰
【社會掃描】
2003年,襄樊市農機總公司推行“企業退出國有性質,職工退出國有身份”改革。8月,以自然人身份報名的襄樊市農機總公司法人代表和泰和公司被確定為合法投標人。2004年3月,經襄樊市公證處公證,泰和公司標書有效,平均得分110.68分,排名領先。
然而,招標人最終并沒有向在投標中勝出的泰和公司發出中標通知書,而是以投標人未達到規定人數為由,宣布中止招標。
【委員聲音】
“民營企業的市場準入設立了許多障礙,享受不到國有企業在市場準入方面的待遇,遠遠不如外資企業的待遇。”———蔡玲委員表示,打破壟斷還需要給非公經濟更多參與機會。
【兩會觀察】
當改革滯后成為制約非公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時,政府再一次給非公經濟注入新鮮血液。兩個月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進入長期由國有企業控制的壟斷行業。在國家首次為非公資本進入壟斷行業打開“綠燈”后,更重要的是各個地方和部門能否真正落實。
●視角3:進軍公用領域
【社會掃描】
1月17日,民營企業新大陸水務集團簽下20億元大單,正式進軍廣西欽州市的城市水務項目開發。
此前,上海市也有兩家民營企業———上海中鑫市政水利工程有限公司和象山中意置業有限公司,成為上海市水利工程公司的新股東,共持70%股權。
【委員聲音】
“民營企業也需要把自身企業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把個人富裕與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結合起來,把遵守市場法則與發揚社會主義道德結合起來。”———何志堯委員說,非公經濟應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進入社會公共事業是實現這一責任的途徑。
【兩會觀察】
非公經濟發展36條已經明確提出,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領域。為非公有制企業破除發展中的障礙,掃清一切政策限制,無疑將帶給非公經濟更多的發展機會。
隨著政策障礙的破除,民營企業不僅是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還需要承擔包括改善百姓生活在內的諸多責任,才能使社會更加和諧。
●視角4:服務社會事業
【社會掃描】
2004年第七屆中國藝術節還沒開幕,籌集民間資本就累計突破2000萬元。有關人士坦言,民間籌資超過整個藝術節資金的三分之一前所未有。組委會利用藝術節的品牌資源,通過贊助、冠名等途徑吸引民間資本,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藝術節演出營銷、資金籌集、組織接待、宣傳策劃、票務廣告等工作。
【委員聲音】
“這個春天對中國民營企業來說,除了溫暖,更多地意味著激動。”———呂建中委員認為,民營企業進入社會事業領域是改革的必然,也是發展的需要。
【兩會觀察】
全國工商聯的調研結果顯示,民營企業進入社會事業,不僅能夠打破行業壟斷和促進正當競爭,而且在效率和效益上具有明顯優勢,在降低服務成本、減少行業補貼、提高服務質量等方面都有積極的作用。
當然,民營企業在進入社會事業領域仍然面臨很多困難,地方保護、暗箱操作現象依然存在。消除體制障礙,給予非公經濟良好的制度環境,還需要做很多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