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也許認為穿什么服裝是蘿卜白菜各有所愛的事,其實,這是對著裝自由和時尚精神的誤讀。穿出服裝的個性不能無視人們的視覺習慣和規則,視覺習慣和規則是人們對功用選擇的一種共識,形成原則便是尊重社會秩序的某種境界。因此,服裝TPO原則(T時間、P地點、O場合著裝規則)不僅是國際社會通行的著裝準則,還是國際化都市文明發達指標的一個形象化特征。
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成功申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的今天,提出“公眾著裝國際形象工程”,特別是作為民眾代言人的兩會代表委員設限問題,不妨列為兩會編外的“提案”。
筆者通過媒體報道看到,有代表穿著深藍色西裝配格子襯衫,不系領帶,這不僅可能會與兩會莊嚴氣氛不夠協調,而且這種搭配本身也有裝束上的瑕疵。
TPO表明,這種格子襯衫通常是和包括布雷澤西裝、夾克西裝在內的休閑西裝搭配使用,不系領帶也是合適的穿著方式。
還有,在政協會議之初,有委員穿著遠足、登山、管理草坪(修理草坪的工作人員)、修理機器、休閑購物時的夾克上衣與國家領導人握手,這種情形并非個別現象。
而在這種正式的場合,這樣的穿著可能不夠莊重;在同一場景中,還有委員穿著深藍色西裝,紫紅色襯衫配著橙色領帶,而這種搭配也是不合適的。
當然,兩會代表委員不知道在兩會期間穿什么,這并不是他們的錯。一方面可能是代表委員自身缺少這方面的知識和訓練;另外,也與我國沒有建立最基本的著裝規制,特別是在重大場合對國家公務員或代表的著裝設限有關。比如,我們應當在兩會等正式會議和儀式上,要求男士穿西裝系領帶,甚至建立更細的服裝國際慣例和應用的指導框架。3月9日《新京報》報道,3月7日晚,近50位全國政協委員分享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容時尚報》社長兼總編輯張曉梅的美容時尚心得,學習穿衣打扮。這就是值得高興的事情,可惜這樣的指導還只是隨機的,沒能變成一種慣例。
當然,著裝慣例和規則不會與民族習慣相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在聯合國會議上,阿拉伯大袍、地域性宗教、民族服裝與國際化著裝共存。值得注意的是,民族性、宗教性和地域性(包括集團型)服裝,一定會與國際服裝的TPO級別相一致,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一種相互平等和尊重的氣氛下交流。因此,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的民族服飾和帶有宗教、社團性的裝束不在設限之列,這也是TPO原則的精神所在。
□劉瑞璞(北京服裝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