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顧秀蓮向記者透露:《婦女權益保障法》的修訂已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2005年立法計劃,并且在修改時將特別加入“禁止對婦女性騷擾,并提出要單位采取措施防止工作場所性騷擾”的條款。不過,性騷擾的定義,如何處罰性騷擾這次法律修改中并沒有做具體規定(《新京報》3月6日)。
由此可以預見,隨著相關立法活動中禁止性條款的明確提出與生效,性騷擾現象將
會在社會生活與工作場所受到一定程度的警示,因而這無疑是一件好事。但想說的是,性騷擾作為一種令婦女普遍反感的性挑逗言行,由于其本身就是一種侵犯婦女人格尊嚴的言行,因而其本身就與社會的普遍道德規范不符。然而,筆者之所以說這次的禁止性騷擾條款只能是一種警示,是因為性騷擾言行大多存在于一些公共和工作場所,再加上性騷擾行為的隱蔽性,而這就給婦女在遭受侵犯后的投訴與舉證,在客觀上帶來了相當的難度。而具體到上述的禁止性騷擾的立法條款,雖然是有了禁止性條款,但由于其對性騷擾的定義與處罰還尚沒明確的規定,所以在日后的具體執行上,可能就會在性騷擾言行的認定上遇到難題,也就是說,什么樣的言行才是性騷擾,構成性騷擾的又該如何予以處罰,這些如果沒有明確的認定標準與執法操作規范,那在結果上就不僅會使婦女的相關權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護,且也會使相關法律的禁止條款落空,因而也根本談不上法律本身應該具有的強制性,所以在客觀效果上,很可能會使其本該有的規范性落空。
從立法的性質看,法律本身應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的行為規范,想這也是一個法律常識。但具體到上述的性騷擾立法,由于其在性騷擾定義和有關處罰條款上的缺乏,那在日后的具體執法活動中,勢必會使執法機關對相關言行難以認定,而在此情況下。依照法無明文不為罪,法無明文不為錯的法律原則,肯定會使執法機關陷入二難的困境,而這個困境恰恰又是由上述的立法缺陷所造成,那如此的條款也就失去了法律意義上的特征,同時也會失去法律對社會行為的規范作用。而如此結果的出現,就不能不讓人覺得這是一種事實上的紙上談兵。
所以筆者認為,上述的性騷擾立法,如果沒有相關的性騷擾定義和處罰條款,將肯定會使以后的具體執法活動陷入一種尷尬境地,而這種尷尬倘一旦出現,就不僅會使婦女相關權益受到損害,同時對法律本身權威也是一種傷害。要警惕!
(稿源:紅網)
(作者:周義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