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世界最美的書”不讀也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03日 15:38 紅網 | ||||||||
由德國圖書藝術基金會主辦的2005年度“世界最美的書”評選揭曉。來自我國的兩種圖書《土地》和“朱葉青雜說系列”——《抬頭看天》、《昏暈哲學》、《清湯白水》、《古董主義》、《平淡映月》,被評為2005年度“世界最美的書”。(《中國青年報》2月27日) 讀到這則消息,著實令人高興,但高興之余,從另一個角度思考一下,又令人擔憂。
“世界最美的書”是圖書設計的評獎活動,看重的是書的外表形式。擔任法蘭克福和萊比錫圖書藝術基金會主席,負責德國最美的書評選工作的烏塔.施耐特說道, 評委們在評選“世界最美的書”時,不考慮書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完全是把書作為一個藝術品,從形式、版式、插圖、攝影作品的排列、書的材料、設計理念等角度,以及各個因素拼在一起做成一本書后整體是否精美諧調等角度,來決定“世界最美的書”的評選。換句話來說,書美不美,在于設計。根據這位專家的說法,有理由能推出這樣一個結論:一本內容低劣的書,經過包裝,也有可能成為“世界最美的書”。 讓我們再來看看“世界最美的書”評選過程, 每屆評委會基本由7人組成,他們均是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著名書籍藝術家和教育家。評選活動要經過多個輪次的投票。書美不美,完全由7個人來決定。世界是豐富多彩的,美也有多種形式,憑什么由7個人就能決定這世界人民的眼光?美,有什么標準嗎?倒是另一種實事告訴我們,主觀性很強的東西得由時間來洗滌和決定。是不是最美就屬于此類。這就如同這本書是不是經典,是不是名著,讓處于不同時間的人們,讓處于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人們來評價,得出的結果才會被大多數人認同。一個沒有被大多數人評價的東西,即使這個人知識再多,得出的結論,也有可能被人們所唾棄。 世界有近200個國家和地區(qū),每年出版的書有成萬上億種,可是在這次評選中,只有來自世界31個國家的628種圖書參與角逐中,這就為這次評選結論的公正性深深的打了折扣。為什么大多數國家不參與這次評選呢?美的東西是不是靠評選就能得到呢?還是對這類評選不屑一顧,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書的內容和質量上,這才是引起我們深思的地方。 退一步講,我們即使獲得了“世界最美的書”的稱號又能怎么樣呢? “世界最美的書”唯一金獎作品《梅蘭芳(藏)戲曲史料圖畫集》在上海的銷售遭到冷遇就是一個證明,據上海書城的工作人員介紹說:“放在書架上的這套書,是我們進的第二套。上個月,我們才賣出去一套,所以才再進了一套。這樣的書,我們不敢多進,只能是賣出一套后,有讀者又需要了,再進一套。” 參加這樣的評選,更令人擔憂的是會把書引向只重視書的外表而忽視書的內容的方向,這種說法也不是空穴來風,看看書店里的書吧,包裝都很精美,但內容上質量的能有幾本呢?過多過美的包裝,使書價偏高。北京印刷學院對18個省市的抽樣調查表明,85%的讀者認為書價貴,25%的讀者認為價格之高讓人難以承受。如《中國通史》賣1200元,《十萬個為什么》賣1200元,《中國大百科全書》賣近20000元。大家都記得,過去書價按分計算,一本書一元幾毛幾分。現(xiàn)在一定價就是至少十幾元,工薪階層都喊買不起書了。 多些簡裝本,只要內容可以,質量可以,這樣的書即使不美有何妨?相反,內容粗糙,即使精裝本,包裝的很華麗,參加評選也獲得大獎,但對讀者又有何益? (稿源:紅網) (作者:肖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