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就業與中國人獲諾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02日 11:52 紅網 | |||||||||
3月1日的《北京娛樂信報》一則消息令人鼓舞——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大衛·格羅斯在接受該報記者專訪時表示:20年內,中國也許就能獲得諾貝爾獎。 中國可以獲諾貝爾獎,能圓百年夢想,甭說20年內,即使滿打滿等夠20年也不算遲,也值得我們歡呼?墒歉窳_斯教授接著的一番話又往我們頭上澆了一盆涼水,他說中國之所以遲遲不能問鼎諾貝爾獎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中國只注重對科學技術方面的投資,而
格羅斯教授的話說得很明白,中國要得諾貝爾獎,必須改變基礎科學研究薄弱的現狀,否則…… 格羅斯教授話音剛落,我們馬上從教育部聽到這樣一則消息:教育部下發有關招生文件稱,就業不好的專業減招或者停止招生(見3月1日《北京娛樂信報》)。 兩則新聞拈在一塊,難免讓人心涼。看來格羅斯的預言又要落空了,我們的“諾夢”又遠了——教育部下文規定“就業不好的專業要減招或者停招”,什么專業就業不好?首當其沖就是那些不能立竿見影出效益的基礎理論、基礎研究專業,如數理化文史哲等。 格羅斯教授說:“科學研究就像一棵樹,樹干和根就是基礎研究,只有重視基礎研究,樹才有可能長出樹葉,甚至開花、結果!被A理論、基礎研究的專業都砍了,“根”都挖掉了,還開什么“花”結什么“果”? 專業與就業,自從大學畢業生就業成為問題之后就被人綁到了一起,有不少大學甚至是省份都提出大學專業跟著就業跑(如廣東省),就業率不高的專業要讓路,引起社會不少爭議。今天,國家教育部明確提出,意義非同尋常,值得一議。 大學畢業生普遍就業不足,形勢嚴峻,令教育部門關注,這本是好事,對專業設置進行必要的調整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一切圍著就業率轉——就業率低的專業要減招,甚至停招,就業率成高校專業設置的“奪魂刀”未免就有矯枉過正的味道。 教育與就業常被人扯到一塊,仿佛就業就是教育的唯一任務,但事實上,教育是不能與就業劃等號的。教育的終極關懷應該是提高公民素質,發展公民能力,為文明社會培養合格公民,就業只是實現教育最功利的目標而已。把就業當作衡量教育成功與否的唯一標尺,不但歪曲了教育的終極目標,也會對教育事業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政府以“唯就業論”定義教育,一些社會必需但又就業率偏低的專業就會受到無妄之災。如數、理、化、生、中文、史地、考古等這些自然、人文科學,它們不僅是應用科學賴以存在的基石,還是應用科學可持續發展的保障。離開了理論,應用科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它們的重要性一點也不亞于應用科學。那種認為不能馬上產生效益的專業就是過時的、應該淘汰的專業的思想是錯誤的,有害的。 正是由于這種急功近利的思想作祟,我國的基礎科學在近年來處于嚴重的虛脫狀態——國家自然科學獎幾年空白、十年來沒有理論創新、人才斷層、后繼無人等,令人憂慮。 高等教育本來應該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應該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主導性,但自從綁上市場這架戰車之后,高校的命運就系在了畢業生就業率的褲腰帶上,高等教育也成了隨人俯仰、可憐楚楚的小丫頭,嗚呼! 政府的重要職能之一,就是要防止“市場失靈”。對教育而言,市場是很難達到資源的最佳配置效果的,是最容易失靈的領域,因此政府必須出手相助,而不是站在市場角度推波助瀾,置高等教育于絕地。要知道,砍掉一個專業并不難,如果人才產生斷層,再重拾柴火起爐灶恐怕就不容易了。 市場難免唯利是圖,政府必須高瞻遠矚。忽視基礎研究,長此以往,不但諾貝爾獎遙不可及,連應用科學也將受制于人,像國內生產DVD要付外國昂貴的專利費的事還會再次發生。 因此,我覺得教育部發這個文是值得商榷的。 (稿源:紅網) (作者:練洪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