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葉草
按照慣例,開學前的一周尤其是周末,都是教輔書購買的高峰時期。日前,筆者在一家大型書店看到,學生和家長把教輔書銷售處圍了個水泄不通。在書柜前,各種教輔書讓家長和學生一時難以取舍。
一位初三學生正在翻一本中考物理沖刺,他說其實自己已買過類似的書籍,大多都相差無幾,有的題目甚至都一樣,但想想別人都在買書回家用功,自己要不買,心里也不踏實。一位領著孩子前來挑選輔導書籍的家長說,各個學科一買下來共有20多本書,竟花了400多元錢。孩子對著這么一大撂的書,想想實在是笑不起來。
筆者認為,教輔書只是起到一個參考的作用,若買得太多甚至擠占了教科書的地位,無疑會增加孩子的負擔。假如學生有了教輔書,并預先知道了答案,上課便可能三心二意起來,這對培養學生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非常不利,還是少用為妙。事實上,僅依靠教輔書提高成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課后作業本來都是經過編寫者認真思考敲定、具有代表性的鞏固知識、拓展思維、鍛煉能力的范例,需要學生開動腦筋、舉一反三,特別是拓展思維和鍛煉能力的題目往往并沒有標準答案,可一些學生手頭有了輔導書就根本不去思索。一些教師甚至碰到過這樣的尷尬事,學生課后作業的錯誤居然全班一模一樣。原來,一些學生不經思考就“復制”輔導書上的答案,另一些學生雖然自己答對了,但當他們對照參考答案發現“不同”時,轉而一字不差地抄下了參考答案上的錯誤答案。有了這樣的輔導書,學生容易形成心理依賴和難以克服的惰性,即使不聽課不看書也不怕完不成作業。
其實,家長和學生把教輔書看得如此重要完全是陷入了誤區,因為一般學校都會給學生準備一些與現有中小學常規教學配套的教輔讀物,這完全可以讓多數學生“吃飽”。筆者認為,學生及家長沒有必要再去買其他的教輔類書,而且教輔類書很多是教材的翻版,重復的習題訓練,對于提高學生的能力并沒有實際的意義。教師能抓緊課堂40分鐘的教學,給學生精心設計課堂作業,是鞏固學習的最好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