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賀新/文
閻世鐸真的走了,但在2005年1月31日———中國足協規定的國內球員轉會截止日到來時,上榜的612名球員中的95%———560多名球員卻依然去留兩彷徨:要么下崗,要么降低身價回原隊坐冷板凳。而這其中,不乏像曲波、安琦、曲圣卿、姚夏、張效瑞、張耀坤、陳剛這些曾在中國足壇響當當的人物。在今年的中超賽場上,這些身影很有可能不再出現在
綠茵場上。
僅僅在半年前,這些大腕們根本不會想到會有今天,會無球可踢。但現在,這成為了他們不愿看到的現實,也凸顯了中國足球大環境的蕭條。在中國足球無緣世界杯之后,阿里漢走了,留下的是球迷又一個4年的等待;在中超元年相伴著黑哨、罷賽勉強走完之后不久,中國足球曾經的掌門人的閻世鐸也走了,留下的是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爛攤子。500多名球員面臨下崗,僅僅是諸多問題中的一個。
表面看來,足協制定的2005賽季不降級政策是導致今年轉會市場異常凄涼的直接原因。在中超大環境日益惡劣的情況下,在各俱樂部緊縮銀根、啟用新人的運營策略下,很多俱樂部都將球員大甩賣。但實際上,有關方面缺乏對中國足球發展的長遠考慮、缺乏對足球運動員的合理使用則是造成今天這種原因的根本。
筆者不知道轉會球員5%的成交率是不是可以在世界足球發展史上創造了紀錄,但筆者知道中國的足球運動員絕對還沒有達到過剩的地步。否則,我們也不會在每次國家足球隊組隊都頗費思量———每個位置總是難以有合適的人選,也不會看到都三十好幾的郝董還費力地在國家隊中奔跑。但現實是我們的球員確實是“過剩”了,過剩得甚至有球員為了上崗而自掏腰包。于是,一種奇怪的局面出現了,中國足球一方面缺乏人才,一方面又因為政策的不確定性而在浪費人才。這種局面實在令人痛心。
對于外行來說,大多數人不知道、也不關心足協在制定2005年中超不降級的政策的出發點是什么,但我們知道一下子有這么多的球員面臨下崗失業是一種不正常的情況———盡管我們可以指責他們曾經拿著高薪、踢著臭球,但又是誰愿意、甚至搶著給這些曾經被寵壞的球員們高薪的?
從另一個方面看,這種下崗失業的震蕩或許會帶來一些積極的影響,比如使球員更能清醒地認識自己、更能有責任感等等。但在目前的狀況下,有關方面可能更多地要考慮這些球員的出路問題,因為畢竟這些球員還是目前國內比較優秀的,還應該給他們機會。
因為,中國足球今天的難堪局面,并不是球員一手造成的。
因為,中國足球要繼續發展,也不能僅僅考慮球員有球踢時的問題,更要考慮他們沒球踢時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