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忌憚人流的力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5日 09:57 人民網-江南時報 | |||||||||
伍里川 凡燈會必人滿為患,這是閉上眼睛都能想象到的場景,“火樹銀花不夜天”,一半是千年積攢的優美,一半是時時難以承受的人流壓力,火樹銀花只在天上,地上的擁擠之苦畢竟是難以謳歌的。
大概正是出于擁擠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燈會的安全問題漸漸成為一個敏感的話題,成為各級政府高度關注的問題,而北京密云燈會事故造成的社會心理震蕩,至今未消。 在這種背景下,燈會等大型活動多了幾分緊張氣氛。昨天,夫子廟燈會,有40萬人觀賞,警察組成“人墻”維持秩序。有消息說,到當晚6點55分,位于晚晴樓的燈會指揮部已經啟動三級應對機制,進入夫子廟的所有出口,只許出不許進。幾乎每個采寫燈會的記者都有這樣的體驗:走在人群中,根本不需要自己邁步。 有人走失。有人頭痛。有人疲倦。燈會,隱隱地成為一種讓人不由地忌憚起人流力量的活動:害怕走失。害怕被踩踏。害怕受到干擾。當然,這種忌憚,從個體來說,是人性在非常境地中不安的流露,從政府行為來說,不無一種對巨大人群的自然的敬畏,不無一種理性的防守和預警,值得公眾進行客觀審視。倒是密云燈會踩踏事故的發生地,北京市密云縣有那么一點“怕人”的意思,該縣早在春節前夕便向媒體表示,今年春節期間不再舉辦燈展等大型室外文化活動。這種一禁了之的做法才是忌憚的極致,它的實質是官僚思想對傳統文化的扭曲。 然而,不管怎么說,我們都該反思上述諸種“忌憚”:有著優雅氛圍的燈會觀賞活動,是如何從“人約黃昏后”的閑適、從容轉變為今天的潦草、凌亂的呢?我以為,是人際關系發生的變化損耗了燈會產生的快感:每個人都把人流看作是外力,于是排斥。本來,“萬人空巷”的燈會觀賞活動,是對年味有效的凝聚和升華,制造的是對當前松散的人際關系可貴的修補機會。摩肩接踵的人流,本來應該使身在其中的人們感受社會化帶來的安定,而不是一種無從把握自我角色的惶恐。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人際關系需要得到修補,“鄰居節”便是這樣一種意識結的果,這是一種暗涌的大勢。燈會,說到底只應是人的聚會,如果人的聚會只帶來數字的累加,而不是帶來人對人的信心和聯系,那么這樣的燈會只能是一種擁有一群無聊看客的無聊活動。所以,我想,今后在舉辦諸類燈會時,政府在做好秩序維持工作的同時,是不是還應該引導公眾相信——人流中的他人都是可以爭取的友好力量呢?倘如此,我們可能就不必一邊在人群中奮力推搡,一邊在強大的“人力場”中咒罵著人情冷漠,乃至因為“不信任空氣”的迅速擴散而吸引越來越多的防暴力量了。 作者為本報首席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