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5歲晉升教授看重科研輕教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3日 10:02 中國青年報 | |||||||||
毛天祥 最近,廣西壯族自治區2004年職稱評定揭曉。年僅25歲的廣西大學教師張鴻巍博士因學術成果豐碩而破格晉升為大學教授。(2月19日《南國早報》) 以前,一提到教授這個名詞,腦海中總是浮現出一個白發蒼蒼的藹然長者形象。今
從媒體報道可以看出,張鴻巍博士“治學嚴謹,創下三個第一”,其學術成果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然而,科研水平高并不代表教學水平高,筆者的擔憂恰在此:讓一個從事教學才半年之久的博士擔任教授,其教學水平合格嗎?25歲的張鴻巍博士2004年8月才到廣西大學工作,據筆者了解該校今年1月份就已放寒假,這意味著張博士在廣西大學從事教學頂多半年時間。而此前的4年,他在美國山姆·休斯敦州立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法學專業進行碩博連讀,并未從事教學。僅僅半年時間,他的教學經驗、教學方法、教學技巧等方面是否已經達到了教授的檔次呢? 筆者的擔憂并非多余。眾所周知,教授的天職是教學,是培養學生,關心學生的發展!這告訴我們,從事學術研究并取得豐碩成果固然重要,但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教授,排在第一位理所當然的是教學水平。正如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秦紹德說過:教學是教授的天職,科研是教授的本分,一個教授兩者都不能偏廢。 然而,現在不少高校教授的科研水平也許一流,教學水平卻不敢恭維。曾經有人對部分高校教授授課的情況進行過抽樣調查,發現教學好的只占5%,較好的和一般的占了21%,教學差的比例則高達74%。而不少教授上課照本宣科,講課語言乏味則更是老問題了(據中國新聞社)。這就不免讓人奇怪了:有科研能力,去研究所當研究員不是更好,何必偏要當高校的教授呢? 從新聞報道中不難看出,張鴻巍博士能夠被破格晉升為大學教授,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他的學術成果而非教學水平。而這,正反映出我國目前教授職稱評定的一大弊端:重科研輕教學。目前,在一些高校,衡量教師水平的量化指標是爭取到多少科研經費,在有統計數字的SCI上發表了多少篇論文,而不是看你講了多少門課,撰寫了多少本高質量的教材。也就是說,評職稱,論文、科研項目是硬指標,而教學雖然也有指標,但都是些“小兒科”。教學再差,論文夠數就能濫竽充數;教學再好,論文不夠數,職稱門外邊呆著去。這種評聘制度,如果不徹底改革,想要教授名副其實,難! 的確,目前各行各業都強調年輕化,比如官員年輕化、經理年輕化、博士年輕化……但是,在教授評定上,過分要求“年輕化”似乎不妥。正如長江科學院的劉崇熙教授所說,過分要求“年輕化”,使一批具有博士學位的年輕人在短短幾年間成為教授,可能會使有的青年專家逐漸喪失為科學奮力拼搏的精神和責任感,不再為科學淌芮迤逗圖拍? 激勵人才的手段是多樣的,不再論資排輩評選教授的做法也值得提倡。但是,評選教授僅僅看科研水平而忽視教學水平,則是本末倒置的做法。畢竟,研究性大學的落腳點還是“大學”,應該以“育人”為第一要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