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讀四年級的小剛來到同學小張家,想找他作個伴一起玩,可小剛撳了好長時間的門鈴,小張才打開防盜門,透過鐵柵門臉上露出了無奈的神色:“媽媽關照我不能開門,我只能在家看電視”。春節假期結束,一些家長上班后又開始把孩子“鎖”在家里。對不少孩子來說,寒假的最后幾天將是寂寞的。(2005-2-17工人日報)
這種如同對待動物的“圈養”做法,許多家長在暑假期間也常常采用。如果單純地
從安全角度考慮,似乎也有道理。因為把孩子鎖在家里,孩子不可能去爬高上低,不可能去打架鬧事,不可能去接觸壞人,也不可能有玩水玩火失事之虞。而且家長為放孩子寂寞,考慮得也不謂不周道,正如小剛所說的,媽媽還為他準備了許多好吃的東西,還買上了他喜歡看的動畫VCD。但是站在教育的角度看,“圈養”實是對孩子身心的摧殘,壞處多多。
“圈養”使孩子失去了同伴和樂趣。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喜群不喜單。相似的年齡,相似的思維,相似的興趣和愛好,能讓他們玩到一塊去,也容易玩出樂趣來。可是“圈養”在家,生生地把伴拆開,即使家庭條件再好,縱有再高級的玩具,一個人孤零零的也玩不起勁來。日子既是這么枯燥無味,孩子們對假期由期盼走向厭煩也就可想而知了。
“圈養”容易使孩子失去個性。成天把孩子鎖在家里,除了課本還是課本,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孩子長時間呆在家庭這個窄小的籠子里,沒有自由發展的空間,慢慢地就會變得老實聽話了,這如同被圈養的動物,經過了起初的掙扎、反抗到無可奈何以至最后馴順,直至圈養成為它生活的一部分,成為習慣,再想讓他出去闖他也不愿意了。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最容易養成逆來順受、循規蹈矩的性格,寶貴的創造力和思想的火花也會跟隨著消失殆盡。
“圈養”容易使孩子喪失獨立意識和人格。為人父母的最大愿望就是孩子能夠獨立,這種獨立不僅包括經濟上的精神上的獨立,也包括人格上的獨立。比爾·蓋茨的父親曾對記者說過一段話:一定程度上說,是他(比爾·蓋茨)自己培養了他自己。自已如何培養自已?打個簡單的比方就是自已摔倒了,自已爬起來,不依賴別人來扶。而生活在“圈養”環境中的孩子,大都依賴性強,獨立性差,而用發展和長遠的眼光看,孩子獨立意識和獨立人格的培養,比掌握多少知識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更加深遠。
(稿源:紅網)
(作者:涂豆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