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程序性轉向實質性乃人大監督的必然趨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17日 11:50 紅網 | |||||||||
春節前后,一年一度的“兩會”就要在各地相繼舉行了。今年的“兩會”會有哪些變化?在前不久召開的嘉興市第五屆人大三次會議給出了可喜的答案,即市屬各部門要把年度支出預算指標細化后列入清單送交人大審議,并將農經、科技兩部門的預算報告遞交大會代表審查。嘉興市市長陳德榮說,下一步嘉興將把政府所有重大項目及部門財政預算在網上公布,以接受廣大市民監督。(2005年2月16日《浙江日報》)
人大有權監督當地政府部門的年度預決算經費的支出安排,這在認識上早就不成問題,而且作為一項必經的程序列入當年度的人大會議議程,接受人大代表的審查,也早就是既成事實。發改委(有的地方稱發展計劃局)照例會將一年計劃實施的公共建設投資項目所需經費附在年度計劃報告的后面,供代表審查。其格式大致是這樣的:項目名稱、總投資、當年投資、建設期、項目進度安排及建設單位。這類經年不變的計劃草案模式,存有一個明顯的缺陷,即只能讓代表知悉該項目的投資總額,感受到的只是大的投資方向,而無從知曉這個總額是怎么算出來的,又是怎么分派的,因而也就談不上實施監督。 筆者參加過七次“兩會”,對此感觸尤深。每當聽完發展計劃局局長的報告后,就會翻到報告后面,瀏覽一下當年度的計劃草案附表(這部分不在局長報告之列,而是讓代表自己看和審查的),始終無法排除這樣的困惑:面對這么籠統的計劃草案,代表們如何監督?筆者參加過多次小組會議討論,從不見有代表委員就草案所列的數字提出過質疑,大家無一例外都認為,這些項目的投資總額是經過嚴格的科學預算得出的,外人不便質疑,至于其一筆筆的支出是否合理,也少有代表去關心。反正只要程序到了,表決時就能順利通過,于是草案成正案也只是時間問題。代表的監督權就是這樣被虛置的。 在我們這個凡事不大講究程序的國度里,惟有開起“兩會”來最講程序,一板一眼,一舉手,一鼓掌,從投票到唱票到表決,無一處不按程序來的。按程序來有其好處,但也有壞處,壞就壞在容易走過場,流于形式主義。譬如對計劃草案的審查,代表們很容易滿足紙上的程序,而放棄了實質性的審查監督。 監督權是選民賦予人大代表的主要權力之一,如果代表對年度計劃不能進行有效的審查監督,那不僅枉開了一年一度的“兩會”,也辜負了選民的期望。那么,如何才能使代表的監督落到實處呢?答案就是:從程序性監督轉向實質性監督,就像嘉興市人代會正在做的那樣,實行資金使用“明細賬”報告制。只有當“明細賬”做到嘉興市知識產權局那樣:“2005年基本支出預算指標:人員支出10.01萬元,包括基本工資2.32萬元……;日常公用支出3.88萬元,包括招待費0.03萬元,交通費2.05萬元……”人大代表和一般群眾才能真正行使起監督權。 從程序性轉向實質性乃人大監督的必然趨勢,期望這一發端于嘉興的新風能迅速吹遍各地的“兩會”會場。 (稿源:紅網) (作者:王學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