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新辦主任趙啟正詳解發言人制度,突發事件發布今年將完善,認為與記者的關系是雙贏,承認找托兒的存在,表示不會給記者“穿小鞋”。(2月1日《京華時報》)
我國已經逐步實施了新聞發言人制度,但是對新聞發言人還存在著誤解,如新聞發言人是為了消除負面影響,是為了對付記者,是為了保障官員職位的穩定性等。這些都是對新聞發言人的片面認識所導致的,事實上,設立新聞發言人是為了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建設
透明政府的需要,是為了促進政府、社會、公眾、媒體之間良性的互動,是維護公眾利益,把公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要求。國新辦主任趙啟正認為與記者的關系是雙贏,承認找托兒的存在,表示不會給記者“穿小鞋”則給我們正確認識新聞發言人制度,清除對新聞發言人的誤解提供了思路。
設立新聞發言人制度是政治公開化的結果,新聞發言人不是神秘的,而是透明的。正確認識新聞發言人應站在政治公開化的立場上。政治公開化就是要求增強政治過程的透明度,除涉及國家機密之外,并且對“國家機密”的界定及其范圍的劃定應當依法并采取審慎的態度,政治過程及其相關信息都應當及時而完整地向公眾公開。這是新聞發言人制度設立的前提條件。政治公開是民主政治題中應有之義,而且是政治參與得以真正實現的邏輯上的也是現實中的主要前提之一。政府和公眾雙方在有關政治過程的信息方面是不對稱的。普通公民如果對政治過程及其相關信息不夠了解,就無法對相關事項做出選擇或判斷,在選舉及對決策、公共管理和監督的參與中也就無從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愿。就政府而言,政治公開有助于消解長期以來存在于人們頭腦中的政治的神秘色彩,增強政府及其政策之于公眾的親和性,也因此有助于增強公眾對于政府政策的理解甚至支持。筆者以為,新聞發言人是政治公開化的產物,也是政治公開化成為常態的武器。
政府對核心信息的獨占性,決定了媒體與政府之間“取與予”的關系格局。在這一關系格局中,政府是主動的,媒體是被動的。政府對信息的獨占不但表現為其對核心信息源的控制,還表現為對信息發布環節和要素的控制,像何時、何地發布、以何種方式發布、選擇哪一種媒體發布等等。在所有這些方面,媒體都是被動的。如此以來,不給記者“穿小鞋”,認為和記者的關系是雙贏就具有了實質上的意義,才符合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打造透明政府的本意。
由于“民可以使其由之,不可使其知之”封建觀念的長期影響,加上政府習慣靠發文件、領導講話等方式傳遞政府信息,造成新聞發言人制度在我國缺乏必要的生存條件。特別是一些部門為了特定集團利益,極力排斥行政信息公開,對記者采訪百般阻撓,甚至對記者漫罵和毆打,結果造成了政府和公民之間的脫節。而在一些部門領導心目中,總以為一旦公開有關信息就會嚴重損害當地政府和領導形象,甚至還會引起社會混亂。我們只有站在政治公開化的立場上來看待新聞發言人制度,才能認識并做到新聞發言人的公開無關神秘的本質。
(稿源:紅網)
(作者:朱四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