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造潛艇不值得贊賞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02日 11:40 中國青年報 | |||||||||
梁劍芳 為了解決潛艇在水中重心不穩、容易翻的問題,武漢蔡甸區農民李玉明花費9萬余元制造“生鐵潛艇”,欠下一屁股債依然癡心不改(《信息時報》1月26日)。早前,有媒體報道了農民造飛機、汽車和機器人的消息,面對部分媒體的贊賞有加,筆者有不同看法。
當代的發明創造,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改進型發明,比如說解決雨傘收起后雨水不沾人、露天掛鎖的鎖眼不進水等問題;另一類是原創型發明,如數碼相機、DVD、手機等。前者是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可以進行的,只要他有心,后者則必須有相當的技術條件和資金支持。愛迪生靠瓶瓶罐罐就能鼓搗出來傳世發明創造的那個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制造潛艇,有沒有身份限制?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是,制造潛艇,有沒有技術門檻限制?答案卻是肯定的。更重要的是,李玉明們所作的勞動,比如潛艇、飛機、機器人等,都是重復勞動———這些東西,在現實生活中已經被發明數十年甚至上百年,已經有非常成熟的商品供應,完全沒有必要再次重復原始的發明過程。潛艇會不會容易翻,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懷疑的命題———潛艇誕生并在軍事領域使用近百年,難道連這么初級的問題都未解決? 就算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李玉明也應該將自己的“創意”與潛艇制造廠家的專家們交流切磋,而不是自己打造一艘所謂的“潛艇”———潛艇模型與真實潛艇的情況,實在是相差甚遠。真正的發明創造,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技術創新,而不是重復前人的勞動。比如說,為了改進自行車的剎車系統,完全沒有必要為此而自己生產一輛自行車,只需在現有產品之上進行改進即可。 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原動力,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創新的主體。但是,像農民李玉明們那種重復勞動式的“創新”,還是越少越好———學業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果他們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在農業科技的創新和農業機械的改進上,或許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而大眾輿論,對待此類“創新”也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要稀里糊涂地助長盲目的熱情,誤導旁觀者,迷惑當事人。武漢大學心理咨詢中心陸建先生指出,“農民造潛艇,在大眾看來是個稀奇事,因此社會空前關注”,而“這種拔高農民造船意義的社會關注,助長了李玉明的偏執心理”。誠哉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