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臨近期末,象牙塔內,伴隨著徐徐拉開的考試序幕,“筆記版本學”也正在各高校流行。
“筆記版本學”,乍看一眼,還真以為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看后才知,原來某些高校學子因為上課不做筆記或由于缺課而沒做筆記,為對付考試,就拿別人的筆記進行復印、復制,并且為了確保筆記的準確性,每門課的筆記都復印兩個版本,對照著看。老祖宗
告訴我們,饅頭是蒸出來的,你非要拿烤箱去烤,很可能就失去了饅頭的味道。“筆記版本學”在高校的流行,失去的豈止是饅頭的味道?
“筆記版本學”的流行,是那些所謂天之驕子們的悲哀。眾所周知,大學不同于中學,課本上的東西只占一部分,知識多由老師上課時由板書、口述等方式傳授,對理工科學生尤其如此。課堂筆記以簡潔的文字,對講課的主要內容進行高度概括,為今后復習提供一份綱要,對每個學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正如有人所說,上課不記筆記猶如買櫝還珠,不能獲得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課后沒有筆記猶如盲人摸象,不能對所學知識有個全面的認識。復印、復制,甚至對多個版本進行校對后所得到的筆記雖然在形式上沒有欠缺,甚至可以說是完美的。但這種筆記的所有者沒有經歷學習的過程,這種筆記也只是一個空虛的構架,如此又怎能真正學到東西?
“筆記版本學”的流行,也是那些高校教師們的悲哀。據報道,一部分教師不注意及時更新知識,年年都重復一套講義,甚至連講笑話的時機、“抖包袱”的方式也一模一樣,這也是“復印筆記”得以流行的原因。對此,筆者深有同感。記得筆者攻讀研究生時,不少老師的講義內容陳舊,紙張都是發黃了的,真可稱得是老黃歷。不少同學私下議論說,這些教師們的講義如果進了博物館,那肯定會以年代久遠而名揚天下。
“筆記版本學”的流行,更是當前高校教育制度的悲哀。如今的高校教育,不少科目尤其是文科,僅僅是教給學子們一些學術性的、固定的知識;作為檢驗學子們學習情況的考試,往往就是一種記憶性的考試方式,一些專業課老師甚至宣布,期末考試只考“課上講過的”。因此,學生們只要背好筆記,就可以對付考試。其實,無數的有識之士多次說過,無論是小學還是高校,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子們思考問題的方法,培養他們探索問題的能力;作為檢驗效果的考試應該是開放式的、多樣性的。
筆者在想,如果放任“版本筆記學”發展壯大,到一定時候,我們的天之驕子們是不是也會被同樣“復制”?到那時,豈不是整個民族的悲哀?
(稿源:紅網)
(作者:馬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