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存廢不可忽視民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6日 10:29 中國青年報 | |||||||||
楊濤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近日執行了該州3年來第一次死刑。此前,該州州長施瓦辛格拒絕了這名死刑犯的赦免請求。然而,施瓦辛格在美國的鐵面執法卻在其家鄉奧地利激起一片反對聲浪,有人在美國使館前示威,甚至還有政黨高官提議“終結”施瓦辛格的奧地利國籍。(《京華時報》1月24日)
但施瓦辛格在加利福尼亞州卻沒有享受這種“待遇”。盡管也有不少非議,但總體上加州人是支持他的。因為施瓦辛格是民選州長,民眾對于死刑的看法,直接決定了對其的支持,他也不能不看重民眾對于死刑的態度。而他去年拒絕了因謀殺4人被判死刑的凱文·庫柏的赦免請求,今年又敢于果斷拒絕了犯有3項謀殺罪行而被處死的61歲的唐納德·比爾茲利,說明民眾支持死刑的要占多數。 看來,在西方國家,關于死刑的存廢,并非只是專家、學者在密室中談論的話語,而是有民眾支持的一種大眾話語。基于不同的文化與民族心理及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各國民眾對待死刑的態度各不相同。 關于死刑的存廢,近年在我國也逐漸成為熱門話題。湘潭大學法學院邱興隆教授近日稱,罪犯是人,擁有國家和法律都不得剝奪的生命權,必須盡快廢除死刑。但要求廢除死刑的專家、學者面臨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是,在中國傳統意識和文化氛圍下,民眾根本很難接受廢除死刑。如果施瓦辛格具有中國國籍,相信中國民眾會舉著牌子鼓著掌對其表示支持的。“殺人者死,傷人及盜者抵罪”的觀念,在中國民眾心中太根深蒂固了。 但相當多專家和學者卻持這樣一種觀點,即死刑這種問題不適合交由公眾討論和表決,因為公眾是感性的,容易形成“集體無意識”,不能理性地看待死刑的廢除。 是的,民眾有時是感性多于理性,甚至容易形成偏狹的“集體無意識”。但民眾不乏樸素的道德觀念,更重要的則是死刑存廢關系到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如果排斥民眾參與和討論,首先在程序上就不正當;其次,這樣的法律制定出來很難為民眾接受;再次,在執行中,“強奸”民意的法律也難以推行。是的,法律不可能由民眾起草制訂,必須依賴社會精英,那些專家及民眾選舉出的代表是立法的主力軍。但是法律萬萬不能脫離民眾,法律必須具有深厚的民眾基礎,特別是那些以傳統道德為基礎的法律。 在我看來,死刑是一種殘忍的刑罰,文明社會應當遠離之,今后應當限制和減少死刑的適用。但是,限制和減少的前提必須考慮到民眾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民眾意見。專家、學者可以在各種場合宣傳自己的主張,啟迪民意,引導民眾。如果有一天,死刑也引起了像奧地利民眾一樣的一片反對聲浪,那么限制乃至廢除死刑的土壤就成熟了,也用不著專家聲嘶力竭地呼吁了。反之,如果民意的基礎根本沒有成熟,立即全面廢除死刑,只會傷害法律的公信力。 如果施瓦辛格還在奧地利,想必他不會輕易拒絕死刑犯的赦免請求,除非他不想繼續自己的政治生命。但如今他是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他就可能還會繼續拒絕第三個、第四個死刑犯的赦免請求,因為那里的民眾總體上還是支持他的。民意是死刑存廢不可忽視的力量,不知這能否給中國法學家們一點啟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