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現實之彭遠文專欄
據昨天的《新快報》報道,首屆“少男少女”廣東省中學生現場作文比賽結束,結果在10萬篇參賽作品當中,居然找不到一篇“內容感人又有文采的文章”。這樣一種結果比起新文化運動時期胡適、陳獨秀等先賢批評的八股文的危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讓我們感到震驚,但同時我們也很清楚,這不新鮮,并沒有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因為我們就是這么
走過來的。
如報道中的一位同學所說:“應試作文就是‘擺論點--舉例子--寫結論--贊美祖國’”,在這樣一種評分標準下面,學生如何選擇已經是不言而喻的了。我記得讀高中的時候,曾經寫過一篇名為《公仆?仆公》的文言文來批判時事,可是語文老師在講解的時候,破天荒地沒有使用我的文章作為范文,只是在下課前提到了我,說我寫得不錯,但是大家不要向我學習,不要拿自己的前途開玩笑。我至今感激不已,我認為這是我親愛的老師所能做的最好的選擇了。
目前關于寫作的標準是混雜的,一方面有“擺論點--舉例子--寫結論--贊美祖國”的固定模式,一方面還要求“發現、創新、個性化寫作”。而這兩個不同的標準是互為悖逆,水火不相容的,不可能有人可以做到兩者兼顧,只能二者選其一。在博弈論當中有談到,當存在多個標準,經過多次博弈之后,人們往往不是選擇獲利最大,而是選擇受損最小。用在這里,就是學生不會冒著巨大的風險去追求“發現、創新、個性化寫作”,因為“如果批作文的老師認同你的觀點,欣賞你的立意,那就是高分作文,結果皆大歡喜。如果老師不贊同,無論你文采再好都只能勉強給一個三類作文給你,那就真是欲哭無淚了”,所以,學生往往“寧愿寫平板至極的議論文”。對于一個國家的教育體制來說,是要教育把孩子教育成一個正常人,而不是培養一個能夠在多個標準當中游刃有余的英雄。我們這種體制下面,也許可能出現出類拔萃的天才:能夠一面應對考試,一面保持自我。但是從這次作文比賽中可以看到,這樣的人,10萬人當中沒有一個。
我上面有提到,這個問題其實存在已久,它不是今天的新問題,甚至也不是像我一樣的三十歲左右的人曾經碰到的問題,在我們的父輩已經經歷了。它一直存在,就不僅僅是教育體制的問題,單純在教育體制這個范圍內繞圈,必定是一個解不開的死結。它需要整個社會環境的改變,因此,我想,這需要我們有更寬闊的視野和更大的勇氣來討論它。
所以,我最后只能跟孩子們說的話就是: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不變的情況,只有兩種選擇,一種選擇就是繼續按照既有模式寫作,在升學考試中得到一個比較滿意的分數,保證自己能夠繼續求學;另外一種選擇就是不顧一切地維護自己的個性,以后來寫時評批評它。
本期專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