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劇院:一只老百姓消受不起的金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6日 09:01 中國經濟時報 | |||||||||
馮雪梅 似乎從立項開始,有關國家大劇院的紛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在它開工建設3周年紀念日,資金短缺、管理歸口以及未來的運作經營難題再一次被提了出來。 來自《華夏時報》的消息說,于2001年12月13日正式開工建設的國家大劇院,將于
萬嗣銓是國家大劇院工程業主委員會主席,他坦言擺在國家大劇院面前的三大難題:一是建成后歸誰管理,經過協商,初步意向是歸文化部;二是國家大劇院到底是公益性機構還是企業性機構,如果是公益性機構,國家每年就要拿出大筆財政補貼給國家大劇院,如果是企業,這樣一個占地面積巨大、容納觀眾特多的劇院,經營起來將會很困難;第三是缺少資金,國家大劇院總投資為26.8838億元,但建成實際需要約30億元,初步估計缺少資金2億多元。 因為巴黎戴高樂機場候機廳的坍塌,國家大劇院的設計師安德魯曾經深陷誠信危機的泥淖。遭遇公眾質疑之時,國家大劇院工程業主委員會曾經表態,工程照原計劃進行,設計方案無須重新進行安全評估。畢竟,這是一個從69個設計方案中脫穎而出,經過兩輪競賽3次修改,“在較大的專家和群眾支持的基礎上被最終采納”的方案。 結果呢,即使撇開巨額資金缺口不談——安德魯在中國的所有設計項目,從來不以省錢實用為出發點,國家大劇院巨形蛋殼上的“耀眼光芒”,如今成了一個無法處置的污染源。 大劇院明亮的墻面形成的反射光對周圍形成了光污染,這種光污染是當初設計時沒有考慮到的,很難解決。 北京鱗次櫛比的“玻璃幕墻”早就給公眾上了一堂“光污染”課,世界頂尖級的設計師們因為考慮不周而犯了個常識性的“小錯誤”,是不是太低級了?而且,設計方案的反對者們,絕不會看不出這樣一個“軟肋”,可在建設之時,怎么就沒有必須的應對方案? 總之,現在再對建筑本身說什么,都有些晚。國家大劇院這只“金蛋”,已經不可逆轉地矗立在了長安街上,接下來,我們要考慮的關鍵問題是,如何讓這只“金蛋”真正發揮它的作用,而不是一件貴重的擺設? 建成后的國家大劇院共有近5500個席位,觀眾接納量巨大。投入使用后,每年的開支在7000萬元左右。如果是企業性經營,高票價是必然的趨勢,這與“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之初衷相悖;而要人人都消費得起,國家大劇院的定位將是公益性文化設施。就目前來看,不少意見傾向于國家大劇院的公益性定位。 “如果能得到政府的財政支持,我們肯定會實行低票價。如果我們要價1000元,估計會被罵死。”萬嗣銓說。此前,中國文聯副主席、國家大劇院藝術委員會主任吳祖強也說,“沒有一個國家的大劇院是讓其獨立經營的。因為,它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形象。” 這其實是一個兩難選擇。 以往的經驗,只要經營好壞與管理者的利益無關,虧損經營、高成本、低效益,幾乎是必然的結果。讓一個耗30億巨資建設,每年支付7000萬元運轉的公益項目“半死不活”,有多少納稅人愿意養這么一只貴重的“金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