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隨筆砸談 > 正文
 

消費主義時代 文學孱頭式的缺席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9日 08:55 人民網-江南時報

  文學失去轟動效應,不是一天兩天了。這當然是一件令人心有不甘的事情,拯救的努力是有的,如身體寫作、下半身寫作等等,真的是轟動一時,然而算不算文學,似乎又有一些問題。終于,死了心的人轉而論述“文學的終結”,不僅解釋了轟動效應的失去,而且足以預見未來。

  據說,這是有深刻的時代背景的。時代背景是什么呢,消費主義時代、圖像時代、網
絡時代,這些都對文學的表達有根本的拒絕意義,審美已經日常生活化了,日常生活也審美化了,這就是說審美已經與個人的日常生活成為同一種東西,流行歌曲、影碟、新聞閱讀、廣告、時裝、居室裝修、健身活動,BBS上亂侃、咖啡館里閑聊、迪斯科擺廳里High上一High,就是文學的替代樣式。

  文學已經被替代了,但據說又沒有完全死掉,那些新時代的文學代用品中是有“文學性”的,文學已經終結,而文學性在蔓延。傳統意義上的文學文本不復存在,而歷史、影片、手機短信、“段子”、法院公告、晚報故事、心情趣話、流行歌詞、一則廣告乃至某人的一句即興妙語,這里面都有文學性,文學已經被稀釋在這無處不在的日常生活的文學性之中。

  看得出,這幅圖景幾乎是為中產階級或“小資”量身定做的。“小資”在賦予各種消費活動以審美意味的同時,也將“消費審美學”變成了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唯美的傾向不僅掩蓋了消費的實質,而且修飾和偽裝了生活本身,它在琳瑯精致的商品上附會出豐富的精神內涵,物質滿足、審美愉悅、幸福感受以及人生價值,通通在對時尚商品的一次享用乃至一次向往之中得以實現。它是自戀的,或者捧腹默笑,或者自怨自艾,將個人生活的鱗片式感受填充為人生,而辦公室戀情則是社會交往的全部。

  “后”時代生活不僅消解了一切宏大敘事,而且培育著一種把玩性的生活態度。如果說當代社會還沒有完全被消解成一本《世界時裝之苑》的雜志,至多也不過再加上一份《三聯生活周刊》而已。無論多么慘痛的現實,復述的過程都顯示出一種本質上的“無關性”,當說到他人的時候,其態度相當于在說一只有趣的螞蟻。被終結的何止是文學,在以消費主義為基本特性的“后”浪潮中,已經被宣布為終結的,還有歷史、藝術、政治、民主等等。舉凡現代社會中一切曾經被熱切地追尋過的,一律都在被終結掉。

  然而,還沒有人能夠宣布終結生活,而生活或者說絕大部分人的生活卻并不是“小資”式的。當一座礦井都可以埋掉上百人的時候,當一個垃圾堆的倒塌都會壓死幾十人的時候,作為“人學”的文學在哪里呢?仍然在“下半身”里。文學沒有出現在生活現場,幾乎不再會產生《包身工》、《平凡的世界》那樣的作品。

  在第11期的《讀書》雜志上,一個叫柳冬嫵的作者介紹打工詩人的作品。“在寵物如此尊貴的年代/一個外省青年,還不如/一條狗那么容易找到歸宿”,“從鄉村到城市/如果注定這是一次艱難的過程/一只青蛙,千萬只青蛙/情愿奉獻一切/讓熱愛者的歡笑/建立在自己的血肉之上”。這類作品“喚醒了漢語詩歌古老血液中最富感性之力的部分”,他們的詩中“有一種硬梆梆的針對于強權的力量和威嚴”。在文字玩家一部分寫作下半身,一部分以宣布文學終結相唱和時,這樣的文字倔強地表示文學并沒有終結,而是大量的時候它已經缺席。

  在自憐自戀已成榮耀的風尚中,遠避生活的孱頭式的缺席,被用作“文學終結”的證明,張冠李戴,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劉洪波,《長江日報》評論員,著有雜文集《文化的見鬼》等。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消費主義時代新聞




新浪財經24小時熱門新聞排行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彩 信 專 題
圣誕節
圣誕和弦鈴聲專題
3DMM
養眼到你噴血為止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更多彩信
<abbr id="6momo"><center id="6momo"></center></abbr>
  • <code id="6momo"><pre id="6momo"></pre></code>
    • <source id="6momo"></source>
      <td id="6momo"><tbody id="6momo"></tbody></td>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